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全面转型中加速崛起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1年1月6日  浏览次数:2126

   新华社合肥1月5日电(记者 宋斌、王圣志)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十一五”期间,安徽经历了挑战“非同寻常”的严峻考验,却交出了超出预期的精彩答卷。

    “过去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生动实践的一段光辉历程。”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历史交汇点,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追忆往昔满怀喜悦,展望未来激情澎湃。

    “‘十二五’期间,安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王三运说。

    “十一五”答卷: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

    “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和转型的‘双加快’、实力和后劲的‘双增强’、开放和创新的‘双支撑’、民生和形象的‘双改善’。”王三运如是概述安徽“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增长和转型的“双加快”。经济增长加快,表现为安徽每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长13.1%,比“十五”时期快2.6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为新世纪以来最高增幅之一。转型发展加快,表现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在产业结构上,3次产业结构由18.1:42:39.9调整为2010年三季度末的11.1:56.1:32.8,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在城乡发展结构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在100万人左右;在“两型”社会建设上,节能减排进展顺利,“十一五”前4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36%,2010年前三季度又下降4.31%,5年累计下降20%的目标有把握完成;化学需氧量排放5年累计削减6.5%的目标已经完成;二氧化硫5年累计削减4%的控制目标已提前1年完成。

    ——实力和后劲的“双增强”。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安徽,成为当年全国唯一的万亿元俱乐部的新成员。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突破12000亿元,是2005年的2.2倍;财政收入有望达到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这5年是安徽投入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800亿元,是2005年2521亿元的近5倍。持续不断的高投入为安徽后期发展储蓄了巨大能量。一方面使安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接近3000公里,“十二五”末将达到4500公里;根据安徽省与铁道部签署的协议,“十二五”末安徽铁路将达到6000公里;另一方面,建成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能源、优质材料、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竞争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安徽省的主导产业。到2009年,已有轻工、装备制造、钢铁、汽车、石化等5个超千亿元产业。

    ——开放和创新的“双支撑”。在开放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初,国务院批复示范区规划以来,安徽相继完善了组织、规划和政策三大体系,迅速形成了国家推动、自身主动、周边互动的工作格局。2010年前11个月,示范区引进省外资金4503亿元;落户1000万元以上项目12000个、总投资18686亿元,显示出日益增强的抢滩效应。创新方面,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底,科技部等六部委又把安徽列为首批3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截至目前,安徽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试点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企业1116家。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5年前的6.3%提升到现在的10.9%。2009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创新潜力已跃居全国第3位。

    “开放和创新这两大平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形成安徽加速崛起的战略支撑。”王三运说。

    ——民生和形象的“双改善”。内惠民生,外树形象,这是人气,更是底气。民生上,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15500元和495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和87%。实施民生工程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平台,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850多亿元,项目累计达到37项,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形象上,安徽在外界的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高,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对今后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安徽崛起经验:中央精神与自身实际结合、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结合、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

    过去5年,经历了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多种复杂环境的挑战。王三运深有感触地说:“‘十一五’成就,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威力。从安徽来讲,体会较深的就是做到了‘四个结合’。”

    “‘十一五’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把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结合起来,深入解放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探索出符合安徽实际的发展路子;只有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创新,推进结构调整,才能形成支撑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把发挥自身优势和利用外部资源结合起来,强化机遇意识,树立开放思维,才能打开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只有把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统筹意识,增进“两手抓”的本领,才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为什么说过去5年是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一年?

    “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是民生投入最多、民生改善最快的时期。”王三运说。

    从2007年起,安徽省在全国比较早地实施民生工程。从2007年到2009年,分别投入78.4亿、176亿、254亿元,2010年前11个月已投入341.5亿元,4年累计投入近850亿元,2011年计划投入388亿元。

    “实践证明,民生工程具有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安徽省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所以推进得比较顺利,在全国率先通过综合改革的举措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率先按照国家确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率先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就是从一开始就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为整个医改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王三运说。

    “十二五”蓝图:全面转型、加速崛起,迈向中部崛起前列

    王三运说,“安徽‘十二五’总的目标是实现‘六个翻番’,到2015年,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在具体工作中,王三运概括为“立足两个加快”“着力三个抓手”“放大两个效应”“强化六个保障”。

    王三运说:“立足两个加快,就是既要加快发展,也要加快转型。安徽人口多、经济欠发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但加快发展不能低水平重复发展,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着力三个抓手,就是要抓好皖江示范区、自主创新试验试点以及皖北振兴三大战略平台的推进。这三个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安徽的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抓好了,就能更好地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是安徽全面转型的动力所在,也是优势所在。要抓好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努力出更多的产业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加快皖北振兴,是统筹区域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一个重大战略支撑。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抓好皖江崛起,另一方面要更加紧迫地抓好皖北振兴,只有强化皖江崛起和皖北振兴的互动,才能实现兴皖富民的目标。”王三运说。

    “放大两个效应,就是要把安徽与中央企业和全国知名非公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着力形成央企民企双力驱动、比翼双飞的格局。”王三运认为,“安徽是一个积累相对薄弱的省份,把央企民企两股力量用好,对于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增强发展的后劲,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0年11月底,安徽与央企合作签订的372个合作项目已开工177个,投资规模4966.1亿元。与民企合作已签订合同项目1435个,总额达到10236亿元。

    “安徽‘十二五’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还要强化人才教育、农业基础、生态环境、民生、社会稳定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保障。”王三运告诉记者。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安徽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锲而不舍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毫不动摇地夯实‘三农’基础,持之以恒地推进自主创新,扎实有效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王三运对未来充满信心。

图文快讯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百姓心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推进…
中国采取抑制物价措施保护消费…
省农委、省农发行召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期间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