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洪绂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三农”科学、和谐发展

来源:九三学社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浏览次数:167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总结“十一五”重大成就、积极谋划“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在全会精神指引下,国家综合部门和农业部门正在着力研究把握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确定努力的目标和任务;农业各领域、各地也都在积极思考,探讨如何规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深入研究发展方式转变中各个要素的相关问题。本人结合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从农业领域的特点和实际角度,就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必要性,以及深化农业发展方式变革的一些着力点和方向、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一些看法。

  一、深刻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转变是深刻的、全面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过程。

  谈发展,首先要研究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只有把握现阶段的特征、主要矛盾,才能相应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江苏社科院作了一个分析研究,认为现在:

  ①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阶段。主要量化指标是一产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0%以下,二产达到50%—60%的高峰开始下降,三产迅速上升。2008年我国三类产业比重为11.3:48.6:40.1,而发达国家则是3:28:69。

  ②从半粗放向集约发展阶段。粗放发展阶段,主要是靠资源消耗,科技贡献率小于30%;科技贡献率达到30—50%,为半粗放阶段,我们正处于此种阶段;达到50—70%则为集约发展阶段,大于70%就是高度集约阶段。

  ③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正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阶段。2008年,我们消费比重仅为45.7%,西方则已经是消费型社会。

  ④生态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过去这些年的增长消耗资源代价过大,据2004年的评价,我们生态水平指数为42分,在所调查的118个国家中处于100位。这已经成为我们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为此,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推进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持续的增长,最终是为了社会的进步、民生的改善。五中全会特别强调政治要与社会协调,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

  胡锦涛同志在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同时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兼容并包,这是一种哲学理念。我理解,总书记强调包容性增长,这是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仅仅作为量的增长,忽视经济质量,忽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差距大、欠公平种种问题而言的。由一度提“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这意味着社会事业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发展,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成果要惠及全社会、惠及所有人群。

  实现包容性增长,推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是新时期、“十二五”期间要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强调城乡统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投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农民的幸福生活指数。这是出发点、落脚点。

  因此,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计划经济时期乃至市场化工业化初期,农民一直处于弱者地位,现在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破解农业发展矛盾和难题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标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二是依靠科技支撑,研发和创新循环、生态、低碳农业综合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是绝对量的增加,一个是差距的缩小。要做到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达到年均增长6%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要不断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解决水、土、面源污染问题,解决饮水、能源、危房、医保等需求问题,另外,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建立图书室、农村书屋、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农村传统工艺美术等,其中有的可以产业化,产业发展的本身也属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要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实质就是人与人要平等、社会要公平、人与自然要顺应。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财政和资金分配向农村倾斜,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交通、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二是“二十字方针”以发展生产为根本,逐步向城镇化目标迈进,与城市人同步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发展社会事业、科学普及、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医疗事业,保障民生要求。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当前我们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复杂变化,由此而形成多重矛盾的积累,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尤其对农业来说,在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对农业有更高更急迫的要求。

  一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化。

  农业不但是基础性产业,半世纪前毛主席就提出农轻重关系,单从供给产品而言,粮食安全、食物安全也是第一位的,13亿人口大国必须立足于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因此,它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用现代农业的视角看,农业还具有生态功能,还有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生活功能,某种意义上是既老又新的产业,譬如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离不了热带农业,城市建设中中心城市也要发展都市农业,即使仅占GDP 1%的比重,也与其余99%领域密切相联,何况用现代科技武装了的农业,并不就是弱质产业,产业链割裂是统计的问题,国际上的孟三都、杜邦、先锋、巴斯夫等大企业、新型生物产业,都离不了农业。

  从国际规律来看,在GDP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对农业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期,它和二、三产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相互促进、城乡互动。把握好这种关系推动全局发展,则人民安康和谐,否则,会由农业影响而形成风险。这个阶段,欧美处理得好,拉美就没有处理好而社会动荡、贫富差异悬殊。美国经济总量那么大,但仍然强调农业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产业。

  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已经降到50%左右,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今后这个比例还会降低,农业现代化推动规模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人力资源,因此,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必须协调发展。

  二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缩小城乡差距。

  扩大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关键在于使农民有消费能力,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在过去这些年越来越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拉动,而现在出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民仅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要转向消费为主,无疑潜力在农民,但是,从实际来看,1998年投资、出口、消费之间的比例分别为34.2%、6.2%、59.6%,到了2008年则为43.5%、7.9%、48.6%,显然消费比重呈下降的趋势。

  据统计,2004—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3.21∶1已经扩大到3.33∶1,城乡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率低,为二产的1/7,三产的1/3,另一方面外出就业受素质影响,打工仅是打下手赚不了大钱、且不稳定。现在农村人口约50%,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65%,即每年要转移2000万农村人口到城市。城镇化搞好了,内需加大,很多社会性矛盾可以得到缓解,而且通过完善改革,鼓励人群从生态脆弱地区向沿海和有潜能的地方转移,现在大量农民工返乡潮现象应该能够解决。

  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记得改革开放初,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提出引导正确消费的主张。社会上,过去是衣服穿了补、补了穿、东西坏了修修再用,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发展、人民收入有限,现在从宏观全局发展需求角度提倡消费,但同时又要节约资源,又要环境友好,是符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三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过去我国的农业劳动成本低,生产资料价格低,因此,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但现在随着国际环境变化,我国农产品优势日益丧失:大豆、玉米、小麦价格均已高于国际市场均价,农产品进出口额已经连续六年逆差。更严重的是跨国公司、国际资本正大举利用其高新技术优势,以其产品、资本向我渗透、扩张。

  发达国家这种在农业上表现的竞争战略极具明显针对性,是昭然若揭的。仅从草业来看,是我国正在兴起的弱小产业,大量的草业种子是进口的、种植引进的草坪,耗水量大、费水,不适应我国水资源状况,在很短时期内就需要不断更新。苜蓿草产品进口近三年已经深入渗透、占领了我大型奶牛场、牧场的需求市场。实际上,我们有能力、有资源能够改变这种局面,但关键要靠科技。面对上述形势,急需加快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要研究建立农业技术新体系,探索提供低碳、循环、清洁、安全适应现代产业要求的技术支撑。

  四是摆脱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文提到,我们目前仍处在半粗放经营阶段,仍然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高度约束,反过来,农业这种状态对自然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就农业用水量来说,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0%,而先进国家利用率已经高于70%的水平,以色列已经达到80-90%。就化肥施用量来看,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多,在化肥、农药利用率上仅仅达到30%—40%之间。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每年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COD)1324多万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不争的事实。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形势判断基本未变,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用先进的、清洁的、安全的、高效的农业技术取代传统农业技术,十分急迫。

  综上所述,要建设和谐社会、生态社会,要调整经济结构,在“三驾马车”中提高消费比重,启动农村广大人口的购买力,要解决“三农”的矛盾,消除“二元结构”痼疾,改善和保障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民生,要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对农业特别现代农业有个准确定位。从这些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刻不容缓。

  三、正确把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方向

  一是农产品供给问题。

  我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我国已经连续6年到今年是第7年实现粮食产量增长,基本稳定在5亿吨生产水平。但是,在今后近期直至一个更长的阶段中,人口还在持续增长,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产粮人也变成消费人群。据测算,国家若要保证粮食自给率95%以上,年需增粮400万吨、肉50万吨、植物油50万吨,这种需求是刚性的、靠不了外国。新世纪以来,国家以“三农”为重中之重,初步建立了强农惠农政策框架,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日渐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质量安全的压力仍在不断增大。一是基本生产资料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二是土地政策正处于调整过程,耕地的非法占用、无序转让仍是很大威胁。最近国务院常务会又做了研究。

  因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有效供给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是我们发展农业面临的一个根本任务。目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40天育肥的鸡肉居然要有三次补充饲喂激素,三聚氰胺事件还在发展。现在可以说是伪科学泛滥。伪科学一种表现是制造假冒伪劣、仿造名牌的产品,一种表现是用不良技术手段提高食品的外表品质却危害人身和生活安全,这都是有一点智商才能做到的,有人说现在什么都不能买、不敢吃,虽然有些过分,但确实说明问题的严重性。科技和商业工作者都应有诚信、有公德有良心。要坚决抵制这些以科学名义行反科学之实的行为。

  要从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大农业除了是农林牧渔横向的规模产业外,同时也是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纵向的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特别值得关注,她不但是农业做强、做深、做精的载体,而且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农业链条越长,产品加工越精,附加值就越高。农产品、农业多种生物资源蕴藏许多宝藏。卵磷脂和大豆相比、蜂王浆和蜂蜜相比、罗汉果提取甜味素和罗汉果相比,产值都是一位、两位、甚至三位数增长。国家把生物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但是农业领域所研究的动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产业的基本资源,我们农业工作者要积极与化学物理科学家组织联合,挖掘资源潜力,在做强农业的同时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从农产品的供给来看,在强调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必须着眼于现代大农业。我们在着眼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恢复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要放眼于另外80亿亩的森林、草原、山区、滩涂,还有海洋,丰富农产品结构、改善人们营养结构。最近农业部党组提出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区,东部沿海农业区、农垦经济区和草原生态经济区,把草原也放到重点支持区域,这既体现对传统农业的突破,也说明进一步深化了现代农业的内涵。前不久我在郑州,与他们研究了作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同时,我也看到河南省委特别关注的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思路。以河南为面,含盖苏北、皖北、鲁西等这一大片中部平原,历来是农业主产区,对全国贡献大,战略地位高。河南领导提出“以不牺牲粮食、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这就不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了。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要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摆脱严峻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尤其是现代大农业是一个综合的大生态系统,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源、环境索取的多,在生态链上是单向的索取,而缺乏必要的回馈。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观念——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但同时也必须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大系统,完善物流、能流的系统循环。

  今天从大农业视野看,农业发展外延还有很大空间,但对大宗农产品,必须依靠科技走内涵发展之路。从种植业生产、粮食生产而言,早就说没有荒地可垦了。国家从粮食安全出发提出了增加粮食生产的刚性要求,但是目前很大程度上还是走开垦所谓的“荒地”,实际上不少草原、坡地再度受到破坏,有些地方已经可预期到会有严重的后果。此外,专家也早就提出过,除强化粮食生产、提高单产、提高总量,同时,也要辅以替代战略。

  我们说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就应该营造和谐协调的氛围。近几年来,沿海一些省份针对盐碱化、沿海滩涂,研发开拓了“盐土农业”。过去我们一说盐碱土就想到“大水洗盐”、用石灰中和,用一些工程措施“改造自然”,现在人们种植盐生、半盐生植物,既发展了产业,又顺应了自然,盐城引进碱篷子,发展新兴蔬菜产业,就取得了成功。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农业生产研发上不能脱离实际、违反规律、异想天开。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都是环境友好型产业。这是农业发展转型中一个重要的理念的改变、生产方式的转型。

  总之,我们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否则,北方沙尘暴、南方泥石流等等,自然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最终必然会破坏和丧失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资源。

  三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条件问题。

  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和现代化的任务。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中,把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为支撑放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还得靠科技”。强调“自主创新”、引进先进国家设施农业技术要消化吸收创新,但目前看,我们使用的适应设施农业的良种还是不得不靠国外。如何叫创新型社会,专家研究的标准是:R&D经费投入要超过GDP的2%,科技贡献率要达到并超过60%,对外技术依存度须低于30%。

  ①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要求攻克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强化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科技攻关,强化集成研究,逐步探索构建低碳、循环、清洁、安全的新的农业技术体系,要弱化石油农业,发展绿色农业,保障粮食、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②产业结构上要求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着眼于国民经济全局,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发挥地方特有优势开展休闲、生态、精准、立体和特殊农业等技术模式的构建,建成一批种、养、加的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发展,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农产品的产业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③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把向农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放在重要位置。技术推广不仅是提高生产力而且是事关农民生存生活保障的问题。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使农民掌握便捷有效的新技术,保障农民生活改善和质量提高。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农业、建设新农村、致富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有责任、也有广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用3G手机,直接为农民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是非常有前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一个举措,本身也是一个有潜力的行业。

  ④自主创新,企业是主体。我们既要关注、寄希望于有高科技含量的、国有的规模企业,但也不要忽视中小型科技企业。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批有志有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敢于创新、探索,利用他们的事业创办一些科技型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将是未来经济上的增长点,高新科技的闪光点。我们必须平等地在政策环境上扶持这些忠诚于事业、热心于发展科技的企业家,使其平稳发展、顺利成长。

  四是农业劳动者问题。

  解决农业劳动者问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转移农民变市民,一个方向是培养扎根农村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都需要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仅使农民从业更要会创业,就要提高其科技文化水平。

  这就要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出用得上的成果,而且要关注成果转化和推广普及,使成果变为农民掌握的致富诀窍、路径。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扩展农民培训的途径,提升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途径,培养两种社会需要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育的技能型、工程型人才,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而农村的许多学生更适应于既要学文化理论,又要培养动手操作的本领。农民培训不能看成短期行为,要逐步发展正规的初级职业教育,不仅学技能,要培养爱国、讲道德、德智体全面的人才。近些年农村的发展变化,向城镇化转型,也有一些负效应,年轻孩子学农不务农、务农不爱农。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培养青年农民。

  事实上农村的孩子一般说来比城市长大的孩子有优势,独立性强,依赖性少,动手能力强,向父母社会伸手也少。农村孩子总体来说是更为勤奋刻苦,要发挥他们的优势,营造他们的就业发展的岗位,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许多农村面临的“空壳村”、“386010部队”的困局,保障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

  五是农业经营方式问题。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很重要。我国至今还是农户小规模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因此,经济脆弱,抗风险和竞争能力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及协作、中介组织,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既是许多发展中甚至发达国家的经验,更是中国应走的特色发展道路。

  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把农户引领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上来。按照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的要求,创新为“三农”服务的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提高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就经营来说,听说河南省主要领导亲自抓的一个案例很有说服力:把福建加工红茶经验带到河南,通过特殊加工把原有的信阳毛尖名茶品牌又更新为信阳红的品牌,这一举就从信阳毛尖原来的600-1000元/斤的价格,提升到现在“信阳红”的3000-4000元/斤,有人对这种现象称之为炒作,但关键看市场,市场是接受的。这就说明经营的价值。

  在土地经营承包上,当前土地经营权的确认和承租权的转让出现许多不尽规范甚至不尽合法的新情况,中央和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深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要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一定要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只有真正建立完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系统,才能更完整地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谋划和实施农业重大工程项目特别重要。要善于从全局出发谋划覆盖领域广的工程项目,如林业上提出六大工程,农业必须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才会形成推动全局的重大工程,只有跳出部门、专业的圈子才可以共同推进。

  三是种子是产业最基本的要素,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最核心的是做大做强种子产业。面对当前与国外竞争的形势,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但更要依靠自主创新,既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更要发掘自有的种质资源。

  四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要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基地+农户是多年探索的模式和机制,但目前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创新不足,必须要扶持和培植龙头企业,这是重要前提。应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将土地出让收益的50%、耕地占用补偿的80%收入作为基金。

  五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重点要稳定现有农业补贴基础,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和范围。补贴政策要惠及粮经饲,既要激励生产又要补偿生态的成本,要真正做到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在WTO框架内利用好绿箱黄箱政策,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投入法》立法进程,确保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应超过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比率。

  六是要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发展方式转变中,要为政府角色定位,明确在转变过程中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优化,第一要有一个宏观政策,第二要用改革来改善各种制度性保障。

图文快讯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百姓心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推进…
中国采取抑制物价措施保护消费…
省农委、省农发行召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期间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