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作为实施省份之一,五年来,累计增产粮食650.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08.3亿元。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作为主攻目标,由安徽、湖南、河南、吉林等12个粮食主产省实施。 10月10日至11日,科技部在南昌市召开“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验收会,由安徽省承担的“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全面完成任务,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对安徽省实施的江淮稻麦丰产高效技术研究取得的一批技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课题攻关、研究集成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有创新突破;集成的以“阶段栽培”法为核心的沿淮单季稻、以“稀长大”栽培为核心的沿江双季稻、以“氮肥后移增施拔节肥”为核心的淮北旱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节水避旱”和“防高温热害”为核心技术的江淮中稻避灾稳产补偿技术体系,以“中稻无盘旱育抛栽”、“双季稻双抛”为主要内容的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5套技术体系,为安徽粮食生产整体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统计,安徽省五年累计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400万亩,在项目实施区内,化肥利用率与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5%左右,平均亩增产105.9千克,增幅25.0%,综合计算,每亩每年节本增效100元左右。全省累计增产粮食650.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08.3亿元。据悉,“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根据科技部的部署,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持续增强安徽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