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安徽省2008年全年农业气象条件评价

来源: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9年2月1日  浏览次数:1932
   安徽省2008年全年农业气象条件的显著特点为:年内气温起伏大,冬冷春暖夏凉秋燥,积温显著偏多且有效性高;水分总量适宜,但季节、区域分配不均,局地洪涝明显,秋冬连旱严重;光照总量不足,但春季显著偏多,夏秋持续偏少。综上所述,夏粮生长季光、温、水组合合理,气象条件基本适宜;秋粮生长季水、热总量基本可满足作物需求,但分布不均,光照偏少;局部洪涝给当地秋粮带来一定损失,但对全省秋粮产量影响不大,气象条件总体上利大于弊。
9月份以后降水持续偏少,导致合肥以北大部分地区出现秋冬连旱,对来年夏粮产量产生一定影响。

    一.2008年全年农业气象条件特点

    1.全年气温偏高,年内气温起伏大

    2008年全省平均气温为16.0℃,较常年偏高0.5℃,为1997年以来连续第12年偏高。年内气温起伏大,冬季(2007年12月-2008年2月,下同)气温显著偏低,春季气温异常偏高,出现1951年以来第二暖春年;夏季气温为2000年以来首次偏低,也是近9年来最低值,其中,沿江江南大部正常或偏高,其它地区偏低,其中淮北偏低0.5~1.4℃不等;秋季气温为2001年以来连续第8年偏高。气温的逐月变化趋势各区域大体相同,1月、2月、6月和8月偏低;3-5月和9-12月偏高;7月江淮和沿江江南偏高,沿淮淮北和大别山区略偏低。

    夏季(6-8月)≥35℃高温日数北少南多,差异明显。合肥以北不足10天,尤其是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只有0-3天;合肥以南为10-30天,沿江西部和皖南山区达24天以上。与30年平均值比较,江北为负距平,偏少较多的地区为沿淮淮北,偏少10天以上;江南为正距平,偏多较多的地区在沿江江南西南部和皖南东部,偏多8天以上。

    据36个发报站资料统计,全省≥10℃积温平均值为5402度•日,其中,高值区(≥5600度•日)主要出现在沿江一带,其次为江淮和皖南山区以及亳州一带,为5300-5600度•日;低值区出现在沿淮淮北和大别山区为4600~5300度•日。与30年平均值相比,全省平均偏高460度•日,偏高最显著的地区为亳州、皖东和沿江东部和沿江西南部。

    2008年全年气温偏高,但从气温的年内分布看,以春秋季偏高显著,有利于夏粮和秋粮的积极生长,夏季气温持平偏低,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较少,高温热害不突出,积温的有效性高。气温分布对我省全年农业生产有利。

    2.全年平均降水量略偏少,各月分布不均

    2008年安徽省平均年降水量1144mm,较常年略偏少。合肥以北大部725~1000mm,其它地区1000~1910mm。与历年同期相比,沿淮淮北中东部、大别山区、江淮之间东南部和皖南南部正常略偏多,其它地区偏少。

    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冬季雨雪偏多,主要集中在1月份,较常年异常偏多1.5倍;春季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67.9mm,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5年少于常年同期;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93mm,为近5年来最多年;秋季沿江江南降水基本正常,其它大部地区偏少,年末降水偏少。。

    3.全年日照总量偏少,春季充足,夏秋持续偏少

    2008年安徽省平均年日照时数1817小时,较常年偏少153小时,是2005年以来连续第4年偏少。淮北中东部和沿淮一带1900~2180小时,其它地区1480~1900小时。与常年相比,沿淮中西部和皖南山区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其它大部地区偏少,其中淮北西北部、江淮之间东部和中部局部偏少300~450小时不等。

    年内日照分布不均,但各区日照逐月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除2-3月、5月日照较常年显著偏多,11-12月基本正常外,其它7个月日照均比历年显著偏少,其中6-10月连续5个月偏少。

    二.全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1.越冬后期持续大雪天气,秋播作物部分受灾,总体利大于弊

    麦菜越冬前期(2007年12月中旬至2008年1月上旬),光、温、水等气象要素配合基本协调,土壤墒情适宜,基本壮苗越冬。越冬后期(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省出现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由于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雨雪量和低温程度基本正常,对小麦生长有利,但是对江淮地区已拔节的春性小麦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由于雪深较深和气温偏低,造成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油菜茎杆折断和冻害。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大于冬小麦。

    2.开春后多晴好天气,麦菜恢复生长,小麦籽粒灌浆充实

    立春后,全省多晴好天气,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冬季雨雪有效补充了农田土壤水分,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促进了麦菜苗情转化,前期受冻的麦菜苗大部分恢复生长,麦菜长势总体较好。

    麦菜生长关键期,大部分时段天气晴好,气温偏高,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麦菜籽粒灌浆充实,增加粒重,为小麦增产、油菜稳产打下了基础。

    3.春末夏初天气条件总体有利,夏粮成熟收获基本顺利

    麦菜收割期间大部分时段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油菜基本在5月下旬前收晒完毕。小麦虽然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光照不足,不利于小麦晾晒,但没有出现造成产量损失较大的“烂场雨”天气,6月上旬末的集中强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沿江江南,麦区的天气条件基本利于小麦收割,6月10日全省小麦基本收获完毕。

    4.夏播夏种基本顺利,播栽后北部气象条件适宜、南部多灾害

    夏播夏种期间过程性的降水,为一季稻适时移栽、夏播夏种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和适宜的土壤墒情。同时,秋收作物主产区(沿淮淮北)播栽后晴雨相间,气象条件组合利于夏播作物的正常生长。

    但6月上旬末至下旬,沿江江南持续的暴雨,6月下旬初江淮地区的集中强降水,使部分地区出现短时内涝或洪涝,对一季稻正常生长稍有影响,也影响刚出苗的夏播旱作物根系生长。同时,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低温寡照,使一季稻大田分蘖减缓。

    5.夏季气象条件大部适宜,但滁河流域涝灾严重,作物受损

    6月下旬后期至7月中旬全省光温水组合适宜,利于一季稻分蘖、幼穗分化和旱作物的旺盛生长。一季稻抽穗扬花期间,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满足了一季稻孕穗抽穗期对水分的需求,也利于双晚的适时移栽和返青分蘖;且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较少(有无统计?),一季稻结实率较高,有效穗较适中。同时,旱作物主产区多雷阵雨天气,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旱作物的产量形成。

    但7月下旬初沿淮淮北普降暴雨、大暴雨并伴有大风,造成该区域低洼地形成严重的内涝,部分旱作物受淹,高杆作物倒伏。

    7月末至8月初,滁河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仅次于1991年的大洪水。大风、强降水造成部分一季稻倒伏、受淹,导致滁州、巢湖等地一季稻产量受损。

    6.秋收作物生长后期气象条件适宜,成熟期多晴好天气,收获顺利

    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全省多晴好天气,虽然光照偏少,但基本能满足在地作物的后期生长对光照的要求,同时气温日较差大,以过程性降水为主,土壤水分适宜,气象条件组合有利于一季稻籽粒灌浆充实和干物质积累,也利于秋收旱作物的果实发育。

    一季稻从8月下旬末开始自南向北成熟收割,秋收旱作物大部分从9月中旬开始成熟、收获,多晴好天气使秋收进展十分顺利,至10月中旬全省秋粮基本收获完毕。

    7.秋冬连旱、强降温影响小麦播种和苗期生长

    9-12月,除11月沿江江南降水偏多外,其它各区均持续偏少,至10月中旬,淮北中北部、沿江西部以及高岗易旱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对冬小麦、油菜播种出苗产生影响。虽然10月下旬全省普降中雨,对缓解旱情有利,但11月以后,全省又进入少雨阶段,尤其是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降水显著偏少,旱情严重,加之12月份的两次强寒潮,旱冻叠加,部分小麦晚弱苗受到严重威胁,导致其生长迟缓、次生根发育差,苗弱、苗小、分蘖缺位、叶片叶尖发黄干枯,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尤以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以及高岗易旱地受害较重。

    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008年,虽然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总体上是利大于弊,但气象灾害频发仍给农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年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

    1.年初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08年1月10日-2月6日,我省连续发生5次全省性降雪,造成大面积的雪灾。造成油菜茎杆折断、冻害等危害,对全省油菜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对淮河以南已拔节的春性小麦产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影响部分小麦根系生长。

    2.淮河干流出现近40年来最大春汛

    2008年,淮河流域先后多次出现暴雨过程。4月18~21日沿淮地区出现强降水,淮河干流水位迅速上涨,发生自1964年以来同期最大春汛。

    造成局部低洼田块短暂积水,影响小麦根系生长,个别田块有点片倒伏现象。但整体上对小麦未构成影响。

    3.初夏低温寡照、持续暴雨

    6月份全省气温持续偏低,日照显著偏少。同时,淮河以南多集中强降水。

    低温阴雨寡照导致早稻生长量不足,抽穗普遍推迟;也使一季稻大田分蘖减缓。持续的暴雨导致部分农田受淹;暴雨、大风天气,影响沿江江南早稻的开花授粉,部分刚移栽的一季稻浸泡水中引起泛苗;也不利于刚出苗的夏播作物根系生长。

    4.夏季滁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91年的大洪水

    受第8号台风“凤凰”残留云系影响,7月28日~8月3日,滁州、巢湖等地出现了历史罕见强降水,部分地区过程雨量超过500毫米。皖东地区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特大暴雨过程。滁河流域形成严重的内涝和洪涝灾害。

    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淹,土壤肥力严重流失,严重影响秋季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晚稻的适时栽插,也使刚移栽的部分晚稻秧苗泡在水中引起泛苗。

    5.秋冬发生较严重的干旱

    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省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墒情逐渐下降,至10月中旬末,沿淮淮北大部、大别山区南部至沿江西部以及皖南南部土壤表层(0-10cm)出现轻到中旱,部分地区出现了干土层。对冬小麦、油菜播种出苗产生影响,淮北部分地区开始造墒播种。

    11月以来,小麦主产区持续少雨,旱情发生发展,尤其是淮北西部已连续8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小麦受旱严重;加之12月份相继发生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旱冻叠加,一些晚弱苗受到严重威胁。造成小麦生长迟缓、次生根发育差,苗弱、苗小、分蘖缺位、叶片叶尖发黄干枯,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尤以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以及高岗易旱地受害较重。目前,淮北地区的旱情仍在继续,严重的旱情将影响来年夏粮产量。

图文快讯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百姓心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推进…
中国采取抑制物价措施保护消费…
省农委、省农发行召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期间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