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
![]() |
现在时间是: |
中央、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仍是一场攻坚战——
高产技术如何落地生金
【编者的话】
一年之计在于春。
正值春耕备耕关键阶段,安徽日报记者深入乡村走访,与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农业企业负责人和乡村干部等座谈交流,了解所思所想所盼,与他们共同探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举措。安徽日报今起刊发来自春耕一线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盼望技术指导,而目前的农技服务有点无面
淮北市烈山区,是当地的粮食主产区。 3月20日一早,区里的农技人员就来到宋疃镇东风村,向农民传授如何给小麦施拔节肥,现场从各村赶来的农户络绎不绝,几百份农技“明白纸”很快就被派发一空。同样,在肥东、凤台、全椒等地,记者看到当前春耕生产中各种形式的农技服务受到农民热烈欢迎。然而,与农民热切盼望相比,农技推广和服务却滞后很多。在肥东县长乐乡李六村,村民李永红告诉记者,自己很少能见到农技人员,“在施肥和使用农药时,出现问题一般找卖农资的老板咨询”。
记者看到,在很多地方,由于缺乏技术服务,春耕中很多农民不敢尝试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不知道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导致良种推广慢,种植效益差。
服务不足,科技推广不到位,还使得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种植方式不当:滥施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沙化、有机质降低,集约化和精细化农业无从谈起。
针对农民需求,今年春耕我省动员万名农技人员进村“包春管”。但这样的“科技赶集”也好,“地头的科技课”也罢,在发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农技服务有点无面。记者采访发现,科技人员所联系的往往是一些种植大户、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一般农户无法得到服务。高产技术只能产生一个个盆景,却无法催生大片的风景。
面向普通农户的“科技集”、“农技课”,其服务往往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和系统。专家指出,实践表明,高产稳产越来越需要系统的技术支撑,必须给予农民贴身的全程技术服务。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告诉记者,当前农业生产需要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的有机结合,推进良种与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融合,如此才能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这对农技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技队伍“强”起来——
基层农技队伍亟待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整体素质
农技推广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根本的问题就是乡镇基层农技力量的薄弱,突出表现为农技队伍人员少、待遇差、服务能力不足。
“为什么很少在田头看到你们? ”3月20日,在烈山区东风村的地头,农民董超当面问区农技推广中心农技员王凯。 “开春以来我们每天都会到村里转,但全区那么多村,就那么几个人怎么能跑得过来呢? ”王凯说。
“全区一共只有30多个农技员,要负责25万亩小麦的技术服务。 ”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桂瑱告诉记者,就是这些人员还身兼数职,经常被借调驻村、搞计划生育、参与土地流转等,能有三分之一时间搞农业技术就不错了。
“近10年来,我省各地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基本处在冻结状态,没有补充新鲜血液,由于编制是死的,只能退休一个补充一个。”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邢君告诉记者,从全省来看,我省县、乡两级基层从事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只有1万人,按全省农业耕地6200万亩计算,每人要管理约6000亩地。这种情况下,农民自然很难与农技员常碰面。
人少的同时,农技员队伍还存在业务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化问题。烈山区农技推广中心农技员王凯说,自中专毕业后工作已10多年,这些年中虽有零星培训学习,但时间都很短不够系统,这样的情况在农技员队伍中很普遍。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汪新国介绍,现在我省基层农技人员月工资一般都不到2000元,工作条件又艰苦,于是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当被严格控制的编制空出时,却往往招不到素质过硬的人员。
“必须扩大农技队伍编制,更多地引进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汪新国说,要创造条件使专业农技员愿意、能够沉下身子干事,安心从事农技推广,全身心地投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事业中去,成为“驻村服务员”。
农技培训“实”起来——
培训要增强针对性,使农户听了就懂、学了会用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有梗阻,除了渠道不畅,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低、接受能力低也是关键技术难落地的原因。
最近,每隔几天烈山区的农民素质学校就会开课,迎来大批前来取经的农民。这个培训班请来农业专家给群众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现已开展春季小麦田管培训班15期。当前各类农技培训活动,成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推广农业科技的主要手段。但调查中记者发现,培训模式的陈旧,让培训效果打了不少折扣。
得益于多年宣传培训,精量播种技术已为农民普遍知晓。然而,今年我省小麦播量却普遍偏大,造成旺苗和“苗倒伏”。 “还是担心播少了缺苗,有钱难买苗嘛! ”不少农民告诉记者。一个播量的问题,透露出要农民改变传统习惯、认可农业科技,并非简单说教就可实现。
“现在农业从业者出现兼业化,中老年人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差,尤其需要创新培训方式。 ”王凯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做农技推广就是挨个村讲技术,也把村民集合到一起搞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听到新技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时都很激动,但会后一打听,极少有农民能马上照着搞。这种“会上激动,路上摇动,回家不动”的情况,让不少农技推广员挠头,说明延续多年的农技推广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变灌输为引导。要让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使农户听了就懂,学了会用。
培训内容不实用、没有针对性是更为突出的问题。 3月26日,在肥东县长乐乡李六村,记者与几位农民交流中发现,虽然他们都在村里参加过培训班,但都觉得不起啥作用。 “培训需要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要,做好规划。 ”在场的乡村干部告诉记者,现在缺乏认真调研农民需求的机制,很多培训都是不管农民要不要,讲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了,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省农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民培训不能西一榔头东一棒槌,在形式上要有一个健全的体制,采取层层培训的方法,在内容上要强调农民的实际需要,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课程,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