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咨询

发酵床养猪技技术

来源:省畜牧推广站   发布时间:2011年8月10日  浏览次数:2988

发酵床养猪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土著微生物与秸杆、锯末屑、稻壳和泥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发酵,使猪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一、圈舍建设

1、原有猪舍的改造

一般猪舍的改造: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猪舍墙高3m,屋脊高4.5m,充分采光、通风良好,通常每间猪圈净面积不低于25㎡,可饲养肉猪15-20头。预留1.3 m宽为休息台放置料槽,其余建发酵床。屋面朝南面设置采光窗或透光瓦,保证发酵床上三分之一处见到阳光。

非破坏式传统猪舍改造发酵床猪舍:猪舍内部结构不动,屋面朝南面加设采光窗或透光瓦,圈舍外南北分别建发酵床,塑料薄膜封闭,窗户扩大且连接原猪舍。夏季在屋面上放置树枝、遮阳网、屋面滴水或采用湿帘通风进行降温。

2、发酵床猪舍的建造

猪舍的大小:跨度一般不低于8m, 通常9~12m;猪舍的檐口高度以发酵池面计不低于2.5m;猪舍长度20m—40m;每栋猪舍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200㎡。

猪舍朝向: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南北为自由开闭的开放卷帘或窗户,东西立墙。

猪舍的采光及通风:猪舍的顶端纵轴南向设计一排立式通风气孔,每间猪舍屋面设50cm宽采光板或天窗。南北侧墙上的窗户尽量设计成大窗户,窗户高2米、宽度1.6米左右。高于发酵池面20cm左右。窗户上檐尽量高举,以增大透光角度。南北墙底部有通风口,形成空气对流。有条件的可加装湿帘、轴流式风机采用纵向通风。

猪舍设计:猪舍设计成单列式,猪舍北侧设计成通长的过道,宽约1.2m;过道内侧与发酵池之间留出1.2~1.5m水泥硬床面,又称休息台(约占栏舍面积的30%左右),供生猪取食或盛夏高温的休息。发酵床上方设置喷淋加湿装置。南侧发酵池与南墙之间留出0.5m左右过道,以方便排水沟的设计,同时还可避免夏季雨水由窗户直接流入发酵床。

食槽和给水的位置:将食槽和给水分设于猪栏的两端,采食与饮水分开,北侧靠走道建自动给食槽,南侧建自动饮水器,距床面30~40cm,下设凹型集水槽,将多余的水向发酵床外引出。

垫料进出口设计:以满足进料和清槽(即垫料使用到一定期限时需要从垫料槽中清出)时操作便利为原则。

降温:夏季高温时应强化降温措施,降低舍内温、湿度。方法主要有屋面遮阳、湿帘风机纵向通风。

3、猪舍模式

塑料大棚复合式猪舍:全钢架结构,屋顶向阳一面为拱状半坡仰面, 北侧1m短坡,南北侧敞开。屋顶采用双层塑料薄膜,中间加石棉保温被。南北两面都设置双层覆盖物,下一层为塑料卷帘,设置卷膜器进行机械卷帘,卷上可以通风,放下可以保温。东西为实体墙,分别装水帘和风机。也可用水泥立架,要求南北为上下直立,南侧设双层覆盖物,下一层为塑料卷帘,机械半人工卷帘,北侧夏季敞开,冬季人工塑料薄膜封堵。猪舍跨度8~10m,长40~60 m。前后两条走道。食槽在北,建造为通栏无隔断水泥槽, 槽前1 m宽给料道,槽后有1.3~1.5m的硬化地面,向北有5度坡度(正上方可设喷淋降温装置),下面为发酵床,前面走道和硬化地面间有猪栏相隔,下设一条小排水沟,在猪舍一角建一渗水井,少量污水顺小沟流至渗水井内。设自动给食槽的可取消硬化地面。自动饮水器在南侧,下设排水槽,防止猪戏水流入发酵床。

永久式发酵床猪舍:猪舍墙体为砖混结构,外挂一层水泥面。屋顶为人字型,顶端纵轴南向设计一排立式通风气孔,屋面每间隔5 m设采光板(没建通气孔的应建天窗)。屋顶为三层结构,石棉瓦(或芦苇上放薄膜)上覆盖5㎝厚泥巴(土)再加盖彩瓦。南北面留有大窗,为上下两层,自然通风。东西为实体墙,分别装水帘和风机。猪舍跨度9~10m, 北面一条走道1.2m,有一条小的污水沟,北面栏里有1.5m的硬化地面,间隔5~7米放置一个自动食槽,南侧设置自动饮水器。

4、发酵床的设计与建造

根据南北差异、地下水位的高低,发酵床可建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

地上式: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上,适用于南方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及有漏粪设施的猪场改造。

地下式: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下,床面与地面持平,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半地下式:发酵床适用于地下水位适中的江淮大部分地区,此种方法可将地下部分取出的土作为猪舍走廊、过道、平台等需要填满垫起的地上部分用土。

发酵池的深度:发酵池的深度与猪的排泄量及土著益生菌活力有直接关系,因猪的不同饲养阶段而异。一般60~80cm。发酵池内四周用砖砌起,砖墙上用水泥抹面,无需抹平,起稳定和透气作用。纵向为坑道贯通式,不搭横隔,便于垫料的装填管理。发酵池底部为自然土地面。

二、土著益生菌的分离培养

    土著益生菌(土著微生物):在当地采集,以芽胞杆菌(bacillus)、放线菌(actinomycetes)、乳酸菌(lactobacillia acid)、酵母菌(saccharomyces)和丝状菌落(filamentous colony)等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 形成互不拮抗, 并有互惠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复合体。土著益生菌作为发酵剂用于猪粪、尿发酵,使之快速分解转化成无毒无臭味活性发酵产品。其商品化生产应符合NY/T 883~2004(家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1、土著益生菌的采集

把稍硬的大米饭(1~1.5kg)即夹生饭,装入干净木板(不可用无机化学品处理)做的小木箱(25cm×20cm×10cm)(或者1000ml广口烧杯)里,装量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当地落叶聚集较多且腐殖质多的农田、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3~5天,春、秋季经6~7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即为益生菌菌落。发黑的微生物菌落不能采集。

2、土著益生菌的提纯复壮

增殖培养:通过配制特定培养基(不同营养成分、添加抑制剂等),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调整培养温度、培养基酸碱度等)来增加所要菌种的数量。

分离: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进行移接斜面培养。对于有些难挑取单菌落微生物如毛霉、根霉等在分离时,常在培养基中添加0.1%的去氧胆酸钠或在察氏培养基中添加0.1%的山梨糖及0.01%蔗糖,便于单菌落分离。

菌种鉴定:经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对于符合要求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

发酵试验:提纯后的土著益生菌进行发酵试验,以求得最佳适合于生产用的菌种。

3、土著益生菌的扩增

将实验后的菌种掺入原材料量1/3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按坛子容量的三分之一进行装量),把变得稀软状态的米饭装入坛子里,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控制温度在18℃左右。大约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浓稠液体状态。简单过滤后制成土著益生菌菌种原液。将适量土著益生菌菌种原液加入1:1000的比例拌入40℃水中再加15kg米糠(最好经过高温熏蒸杀灭杂菌)拌匀。摊放在能遮阳挡雨的土地上,温度为20℃左右时,厚度以5cm左右为宜,上面覆盖稻草、草帘或麻袋。经3~5天,菌丝可布满表面,此时即可使用或干燥保存。将扩繁后的菌种加入15kg米糠和10L水中,按上述方法继续扩大菌种。如此多次扩繁菌种,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菌种数量时为止。扩繁好的菌种在避光处晾干,装入开口的编织袋中保存,注意防潮。常温下菌种可保存1年时间。目前商业剂型主要有水剂、糊剂和粉剂,粉剂较易于保存、使用。

三、垫料制作

1 垫料选择:垫料选用的一般原则:原料来源广泛、供应稳定、价格低廉;主料必须为高碳原料、水分不宜过高、应便于临时储存。主料有锯末、稻壳、5cm以下碎树木屑、刨花、粉碎花生壳、粉碎农作物桔杆、干鲜牛粪、废弃蘑菇培养料等。辅助原料有果渣、豆腐渣、酒糟、饼粕、稻壳、麦麸、生石灰、过磷酸钙、磷矿粉、红糖或糖蜜等,辅助原料占整个垫料的比例不超过20%。ao

2 发酵床垫料配方 

配方一:锯未30%、稻壳35%、碎树木屑5%、粉碎花生壳30%、果渣2.5 kg/m3、粗盐0.3%、500亿个菌株(粉状剂型约150克左右,下同);

配方二: 锯未30%、稻壳35%、废弃蘑菇培养料35%、粗盐0.3%、500亿个菌株;

配方三: 锯未40%、玉米秸秆50%、深层土10%、粗盐0.3%、500亿个菌株;

3 垫料的制作及铺垫

方法一:根据发酵床的大小按比例准备好原料,先取备好料的稻壳、锯未各10%备用。首先按每立方2.5kg米糠加入1公斤菌种均匀搅拌,水分掌握在30%左右(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宜)。将搅拌好的原料打堆,四周用塑料布盖严发酵。室温尽量保持20~25度左右,夏天2~3天,冬季5~7天,发酵好的原料发出酸甜的酒曲香味即发酵成功。将发酵好的米糠和其余的稻壳和锯末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使垫料水份保持在40~50%,(用手捏紧后松开,感觉蓬松且迎风有水气说明水分掌握较为适宜),再均匀铺在圈舍内,用塑料薄膜盖严,3天即可使用。发酵好的垫料摊开铺平,再用预留的10%稻壳、锯未混合物,覆盖上面整平,厚度约10cm左右,然后等待24小时后方可进猪。根据情况喷洒些水分,便于猪正常生长。

方法二:将锯末40%、稻壳50%、猪粪10%、米糠2.5 kg/m3、菌种1kg/m2等按比例分层加入发酵床内,调整水分至60%~65%,并且每层喷洒由原液配制的500倍稀释液。发酵床填满后即可放入猪饲养。

方法三:玉米秸秆90%,深层土10%混合后铺垫30cm,撒一层粗盐,锯末90%,深层土10%混合后铺垫20cm,撒一层粗盐,锯末5cm铺平,菌种1kg/m2稀释后均匀喷洒在垫料上,湿度达75%,再用干锯末铺5cm ,24小时后进猪。

4 垫料厚度:保育猪40~50cm、育成猪60~80cm,夏季可降到40~60cm。

铺垫料方法:先铺30厘米厚的玉米秸秆或稻壳,再铺上述配方垫料。

四、发酵床的管理

1、垫料通透性管理: 当发酵床面的有机垫料被猪踩踏变硬时,须以20~30cm深度翻松床面。平时每周将垫料翻动1~2次,深度:保育猪15~20cm、育成猪25~35cm。每隔50~60天要彻底的将垫料翻动一次,并将垫料层上下混合均匀。冬季应经常翻动,夏季要减少翻动次数。垫料中添加适量5cm以下碎树木屑、刨花可增加垫料通透性,可减少翻动次数。工具可用自制的三齿钉耙,五齿铁锨。

2、湿度管理:垫料合适的水分含量为38~45%,中心发酵层含水量一般控制在65%左右,因季节或空气湿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检查垫料水分时,可用手抓起垫料攥紧,如果感觉潮湿但没有水分出来,松开后即散,可判断水分为40%~50%;如果感觉到手握成团,松开后抖动即散,指缝间有水但未流出,可以判断为60%~65%;如果攥紧垫料有水从指缝滴下,则说明水分含量为70%~80%。若发酵床面过于干燥,应向发酵床喷洒少量水,量以猪运动后不起尘埃为标准。

根据水分状况适时补充水分,常规补水方式可以采用加湿喷雾补水,也可结合补菌时补水。水分过多时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流动调节湿度。冬季应减少和降低发酵床的湿度。另外要严格防止饮水和雨水漏入发酵床内,防止床内垫料泡水腐烂。

3、疏粪管理保育猪2~3天进行一次疏粪管理,中大猪应每1~2天进行一次疏粪管理。夏季每天都要进行粪便的掩埋,把新鲜的粪便掩埋到20 cm以下。

4、补菌每批次一次,按垫料量的0.3~0.5‰喷洒补充。边翻边喷洒,深度20 cm左右。

5垫料补充与更新

补充:当发酵床面与池面的高度差超过15~20cm,或垫料减少量达到10%,或在需用有机肥时,可以挖出约20cm深的腐熟好的部分。补充的新料要与发酵床上的垫料混合均匀,并调节好水分。同时补充益生菌、生土、盐、植物营养剂等。

更新:发酵床垫料的使用寿命一般3~5年。当垫料达到使用期限后,必须将其从垫料槽中彻底清出,并重新放入新的垫料。更新判断标准:⑴高温段上移,发酵床垫料的最高温度段由床体的中部偏下段,向发酵床表面位移,即使再加大有机物含量小的垫料如锯末加以混合后,高温段还是在上段。⑵出现臭味,猪舍出现臭味,并逐渐加重。⑶持水能力减弱,猪尿里的水分不能通过发酵产生的高热挥发。

6空圈管理:空圈后先将发酵垫料放置干燥20天左右。将垫料从底部翻弄一遍,视情况适当补充麸皮与菌种,重新由四周向中心堆积成梯形,室温低时上盖塑料布,使其发酵至成熟,杀死病原微生物。同新垫料发酵技术一样,发酵成熟的垫料摊平后用未发酵的锯末覆盖,厚度约5~10cm,间隔24小时后进猪饲养。

对前期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及发酵床发酵高温段上移、出现臭味、持水能力下降等需要彻底更新的垫料,在圈内二次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操作过程和产品标准应符合NY 884~2004NY 525~2002要求。

7夏季控温:夏季管理主要立足于常规降温管理措施(如屋面遮阳、滴水,启动湿帘,开动风机加强空气交换等),对发酵床体逐步减少垫料的补水量,让垫料水分逐步控制到38%左右。将垫料适当压实,日常养护时不要深翻垫料,疏粪管理时只需将表层垫料与粪尿混合均匀即可。适当加大补菌量,特别是粪尿集中排泄区的补菌量。

五、猪的饲养管理

1、饲养密度:仔猪(50 kg以下)0.8~1.2 ㎡/头,育肥猪(50~100kg)1.2~1.5 ㎡/头,冬季需2.0 ㎡/头。小猪可适当增加密度。同批饲养的猪体重相差控制在4kg的范围内。

2、饲料喂量:控制在正常采食量的80%,新进猪可有3~5天的缓冲期。

3、日粮配比:各饲养阶段的日粮的养分含量均按照NY 5032-2001(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执行,但饲料中不得添加抗生素、高剂量铜、锌等微量元素添加剂。

4、驱虫:猪入圈前要事先驱除体内外的寄生虫。

5、疫病防控:根据当地疫病发生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正常免疫、监测。对发病猪及时诊断、隔离治疗,病死猪按相关规定处理。

六、消毒

1、人员出入、大门消毒池、车辆、办公及生活环境、排污沟等环节消毒:按照GB/T 17824.1-2008(规模猪场建设的技术条件)执行。

2、圈舍消毒:发酵床养猪圈舍内由于大量益生菌繁殖一般不需消毒,可采取喷洒稀释菌液的办法处理。必须对猪舍消毒,可将猪赶出猪舍,用塑料布将发酵床封严后进行。

图文快讯
颜主任应黄董事长邀请到宝坤集…
三季度国内玉米价格或重回跌势…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