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规划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来源: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8月29日  浏览次数:4624

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 , 各地各 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 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 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 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 ,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 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 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培养造就 一 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 伍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 层组织工作条例》《 关 于 加 快 推 进 乡 村 人 才 振 兴 的 意 见》《  十 四 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 时期 ,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 农工作和人才工作重要论述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 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素质大幅提升 ,为保障粮 食安全、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

新型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蓬勃发展 , 助推农业现代化进 程不断加快。 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达到 549 万人 , 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 ,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 集约化发展 , 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 为保障粮食等重要  农产品有效供给贡献了重要力量。

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选优配强 , 带动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村 两委班子等乡村治理队伍的素质  明显增强 , 有力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持续加强了乡村建设和  管理 ,进 一 步提升了联系服务群众水平 , 有效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  战斗堡垒作用 , 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 一 步夯实。

农业公共管理服务队伍 日益健全 , 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有 序推进。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效显著 , 全国在岗执法人员达 到 8 万人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产权等农村改革服务队伍加 快组建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事业管理队伍不 断壮大 , 有力保障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

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壮大 , 推动农业创新驱动实现关键转

变。 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分别达到 7 万人和 51 万 人 ,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技术应用的排头兵 , 强化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 ,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超过 60% , 有力促进农业由依靠要素投入增长向依靠科技创新发 展转型。

返乡入乡创业人才异军突起 ,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

升。 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 1010 万人 , 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负责人达到 9 万人 , 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带动科技、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 ,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 农村新业态蓬勃兴起 , 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要素、新动能、新

活力。

()发展机遇

 十四五 时期 ,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 , 三农工作在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 ,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迫切需要建设 一 支与其相 适应的人才队伍。

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为人才到乡村 建功立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十四五 时期 ,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 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使得乡村对人才的 吸引力、承载力大幅提升 , 乡村对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 , 各类农业 农村人才 投 身 乡 村 建 设 将 有 更 多 的 岗 位 和 机 会、更 广 的 渠 道 与 空间。

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 为人才投身三农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四五 时期 , 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城乡经济循环将更加畅通 ,城乡差距  进 一 步缩小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逐步健全 ,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形成 ,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三农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更加完  备 ,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的软硬件条件更加成熟。

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 , 为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 舞台。  十四五 时期 ,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 , 人才在生产要素中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引导小农 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都迫切需要 一 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技术支撑和管 理 服 务 人 才 引 领 带 动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作用发挥的空间进 一 步拓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共识进 一 步凝聚 , 为人才发展提供了 良好环境。 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 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对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作出明确规定 , 《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建设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 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农业农村人才支持政 策不断健全完善 , 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农业农村人才的氛围 日益 浓厚 ,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面临挑战

 十四五 时 期 , 巩 固 拓 展 脱 贫 攻 坚 成 果 同 乡 村 振 兴 有 效 衔 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 还有许多硬骨头 要啃 , 全面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 对人才的支撑保 障作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肩负的三农发展任 务更加艰巨繁重 ,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 严峻。

人才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有待提升。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 能力素质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还有差距。 家庭农场主生产 经营能力有待加强 , 带动小农户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规范运行意识有待加强 ,拓展服务能力还需提升。

人才支撑农业转型升级能力有待加强。 引领农业科学发展方 向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科研领军人才缺乏。 专业化社会化 服务组织带头人队伍基础薄弱 , 联结小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 不充分。 农业企业家队伍规模偏小 , 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带动农民 融入大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创业带头人层次不高 , 示范带 动作用亟待强化。

人才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农业综合行政执  法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水平不高 , 执法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改革  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农村管理服务职能拓展需要 , 农村  产权流转交易、农村宅基地管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专业人才缺乏。 农业公共服务人才知识老化、履职能力不足 , 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  业发展新要求。

人才发展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服务有待健全。 现有人才支持政  策统筹协调不够 , 促进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需要进 一 步创新。 农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 , 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机制不  健全 ,人才到农村创业的金融、土地、信贷等支持政策不完善 ,城市  专业人才进入农村服务农村的机制不灵活 ,农业农村人才的培育、 引进、使用、激励政策措施有待强化。

二、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 全面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人才工作重要论述 , 立足新发展 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 坚持把 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 不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 努力提升人 才队伍素质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 完善支持政策 , 优化发展环境 ,全 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进人才下乡、返乡、兴乡 , 吸引各类人 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

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 工作原则

———坚持党 管 人 才。 确 保 党 对 农 业 农 村 人 才 工作 的 全 面 领 导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 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 健全体制机制 ,创新方式方法 , 引导各类人才向农业农村基层 一 线 流动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服务发展。 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农业 农村现代化需求 ,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三农工作同步谋划、同步推 进 ,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 加 快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 , 深化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 激励等制度改革 ,健全灵活适用的体制机制 ,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  政策 ,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统筹推进。 实行分类施策、分层推进、分工协作 , 立足主体人才、支撑人才、管理服务人才等队伍特点 , 实行差别化政 策措施 ,构建中央、省、市、县分级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 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良好工作格局。

———坚持融合互补。 着力破除阻碍城乡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 的政策壁垒 ,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 坚持本土培育与外来引进 相结合 , 坚持人才队伍共建共享共用 ,建立健全引导人才等各类资 源从城到乡、由工到农的体制机制。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 ,初步打造 一 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作  用凸显 , 以主体人才为核心、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为基础的农  业农村人才队伍 ,形成各类人才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格局 ,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队伍规模稳步壮大。 主体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支撑人才 队伍充实做强、管理服务人才队伍更加优化 ,打造 一 支推动乡村振

兴的主力军 , 更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到 2025 年 , 培育家庭 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10 万人 , 辐射 带动 500 万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发展壮大 ;农业科研人才量 质双升 ,“ 神农英才 等领军人才有效增加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 龙头企业家超过 2000 人 ;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 1500 万人 , 其中农村创业带头人 100 万人。

———结构素质明显优化。 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支撑保障和示范引领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人才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 ,人才供给更加有效 ,高层次领军人才比重进 一步增加。

———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农业农村人才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 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 代化水平等方面技术支撑更加牢固 ,在深化农村改革、提升乡村治 理能力、加强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关键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机制环 境 不 断 优 化。 人 才 培 养 开 发、评 价 发 现、选 拔 使 用、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人才队伍建设的资源要素投入大幅提 高 ,人才是第 一 资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 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 境和良好氛围进 一 步巩固。

三、壮大主体人才队伍

重点培育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 人三支队伍 ,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 发挥乡村本土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功能和先锋引领作用。

( 一)选优建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队伍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 化水平

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承担着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为 民办实事、提高治理水平等重要职责 ,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政策的关 键力量。 要以满足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为目标 , 以选 优配强人才队伍、持续提升素质能力为手段 ,完善监管考核制度 , 强化 激励保障措施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担当作为的能力和动力。

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推动县乡党委在坚持政治标准前提下 ,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能够 团结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进入村 两委班子。 推 动人才选拔机制创新 ,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 , 注重选拔本村致 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 等进入村 两委班子。  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 一 书记和工 作队 ,适当扩大高校毕业生 三支 一 扶 计划招募规模。 鼓励采取 定制村官、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上级党组织选派等多种方式 , 从 高校毕业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中选拔基层组织后备力量。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 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 , 突出政治引领 ,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 理等能力 ,对基层组织负责人开展轮训。 参与实施 一 村 一 名大学 生  一 村多名大学生 等学历提升计划 , 支持村干部、年轻党员通 过弹性学制、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等方式 , 就地就近接受高等学历 教育 ,培养 一 批在乡大学生。 推动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培养联系人 制度 , 强化岗前培训和实践锻炼 ,提升治村兴村综合能力。

强化管理监督保障。 推动完善村级组织负责人考核机制。 充 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监督作用 , 引导群众有 序参与 ,健全农村基层监督体系 ,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不断完善。 畅 通晋升渠道 ,推动选拔优秀村组织书记进入乡镇班子、乡镇公务员 队伍和乡镇事业单位。 积极推动通过提高报酬待遇、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落实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等多种方式 , 营造拴心 留人 良好环境。 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 培育和树立 一 批乡村治理典型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专栏 1    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以履职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 ,立足基层干部岗位需要 ,坚持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能力培训 ,着力提高基层 干部素质和治理水平 ,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二、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包括县直机关干部、 乡镇干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 人、农业行政执法、经营管理、农技推广、 动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类干 部、脱贫地区基层干部和帮扶干部。  2022 年 9 月底前培训一遍 , 以后每 3 年 集中开展一轮 ,其中 ,市级党委每年至少对乡镇党委书记培训 1 次 ,县级党委 每年至少对村党组织书记培训 1 次。

三、培训内容

对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 , 以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三农工作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为重点 , 突出乡村振兴形势政策教育。 对  乡镇党委书记和组织委员、村党组织书记 , 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重点 ,  提高做农村基层工作、抓党组织建设的本领。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  民合作社的党组织负责人 ,提升开展党务工作、促进组织发展和联系服  务群众的能力。 对农业行政执法、经营管理、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 农产品质量监管类干部 , 以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 , 突出培训新政策、新知  识、新技能。 对脱贫地区基层干部和帮扶干部 , 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训 , 围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异  地搬迁后续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等开展培训。

 

()扶持壮大家庭农场主队伍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家庭农场主是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 推 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要以能力提升为支撑 , 以政策支持为 保障 ,扶持壮大家庭农场主队伍 , 巩固提升家庭农场主生产经营能 力和带动能力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质增效。

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实施家庭农场主素质提升计划 , 指导各  地利用 3 年时间 , 对纳入名录的家庭农场主开展轮训 ,提升农业生  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实施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 , 对青年农场  主进行重点培养和创业支持 , 不断壮大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后备力  量。 开展家庭农场主知识更新工程 , 充分发挥农广校、职业院校、 农技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等机构培训功能 , 采取 田间学校 送教  下乡 等形式开展培训 ,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不断满足家  庭农场多样化发展能力需求。

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鼓励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 , 搭建合 作服务平台 , 为家庭农场提供农事服务、营销服务、金融服务、培训 服务、信息服务等。 引导家庭农场主领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社 , 开展 统 一 生产经营。 支持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 领域的联合合作 ,促进家庭农场资源共享 ,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探 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推广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合作的有效方式 ,提升抱团发展能力。

拓展支持服务手段。 鼓励各地加大对家庭农场建设仓储、晾 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设施用地支持 , 保障家庭农场用地。 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 直通车 作用 , 强化对家庭农场信 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价 , 对资信良 好的家庭农场发放信用贷款。 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力度 , 有效满足家庭农场的风险保障需求。 完善全国家庭农场名录数据 库 ,构建家庭农场主管理服务系统 ,开展针对性指导服务。 鼓励有 条件的地方引导家庭农场主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 为家庭农场 主创业兴业解决后顾之忧。 引导家庭农场主在生产、营销中积极 使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参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 参加农 产品展销会 ,利用电商企业对接平台 ,提升对接大市场能力。 开展 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 ,征集推介 一 批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带动小农户照着学、跟着干。

()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带头人队伍 , 带动小农户与大市场 有效衔接

农民合作社在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 实现互助互  促、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带头人是提高农业生产经  营组织化程度 , 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骨干力量。 要以提高规范运行和服务带动能力为核心 , 以完善指导服务和政  策支持为支撑 ,加快培育 一 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民合作社带头人  队伍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提升规范办社 水 平。 充 分 发 挥 农 民 合 作 社 带 头 人 的 主 体 作 用 , 引导农民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 ,健全组织机构 , 规范财务管理 , 合理分配收益 ,提升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平。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拓宽辅导员选聘渠道 , 引导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依法依规办社。 鼓 励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积极参与示范社创建 , 将 规 范 管 理、创 新 发 展、联农带农作为评定考核内容和政策扶持的主要依据 ,培育 一 批 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行业标杆 , 提升农民 合作社发展质量。

增强服务带动能力。 鼓励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与成员、周边农  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 , 推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  化生产 ,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  由种养业向产加销 一 体化拓展 , 为成员提供 低 成 本 便 利 化 服 务。 鼓励各地依托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联合会等 ,创建农民合作社服务  中心 , 出台扶持政策措施 , 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提供培育孵化和公  共服务。 引导农民合作社与各类企业对接合作 , 解决销售、品牌、 物流、融资等难题。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强化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 , 重点围绕  发展乡村产业、拓展服务功能、加强利益联结等内容开展培训 , 提  高带头人高质量发展能力。 支持各地制定财政奖补、工资补贴等  优惠政策 , 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才领 办 创 办 农 民 合 作 社。 开展信贷直通车活动 ,探索构建农民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 ,鼓励创  设符合农民合作社需要的金融信贷产品。 支持县级以上示范社、 联合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 , 落实用地用电政策。 开展农民合作社  带头人发展典型案例选树和宣介 , 对作 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合作社  带头人 , 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专栏 2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 项目

一、培育对象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 , 聚焦发展潜力 大、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 ,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二、培育思路

按照严格准入、系统培育、配套支持、示范引领 的思路 ,构建遴选 认定、培训培育、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有机结合的全链条、系统化人才培 育机制 ,培养 一批与现代乡村产业需求相适应、与乡村建设发展相协调 , 能够引领 一方、带动 一 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队伍 , 引领带动农业农 村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三、培育数量

每年平均为每县( 市、区 ,含国有农场) 培育 10 人左右 , 用 5 年时间 培养打造 一支规模约为 10 万人的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队伍。

四、做强支撑人才队伍

重点做强 农 业 科 研 人 才、社 会 化 服 务 组 织 带 头 人、农 业 企 业 家、农村创业带头人四支队伍 , 更好发挥其加 快 农 业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助力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的支撑作用 , 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活力动力。

( 一)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科研人才肩负着攻克农业农村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难题 ,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 是实 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 自强的核心力量。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以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为抓手 , 以国家实验室、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 重大平台为载体 ,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推动任务项目平台 人才等 一 体化部署 , 铸塔尖、强塔干、厚塔基 , 不断提升农业科 研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使用农业战略科学家。 坚持实践标准 , 在农业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 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 ,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 科研 一 线 ,视野开阔 ,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 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农业科学家。 坚持长远眼光 , 有意识地发现和 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人才 , 形成农 业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打造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聚焦推进农业农村高质  量发展 , 围绕战略必争和新兴技术领域 , 设立实施 神农英才 计  划 ,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农业风险  隐患防控等战略领域 ,遴选支持 一 批具有战略创新思维、具有科技  前沿和产业发展深刻把握能力、具有领衔决胜重大科技攻关统筹  协调能力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发挥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  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 , 围绕  粮食安全、绿色低碳、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 , 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

造就青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把培育国家农业战略人才力量的 政策重心放在青年农业科技人才上 , 完善全链条培育制度 ,在农业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试验示范等工作  中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鼓励高校、 科研院所、企业围绕重点学科和领域 ,设立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专  项 ,稳定支持 一批创新潜力突出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 探索设立职称  晋升绿色通道 ,助力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倡导高校、科研院所、企  业进 一步优化学术环境 ,支持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敢于打破定式思维和  守成束缚 ,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开辟新途径。

用好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平台。 在推进建设农业领域国家实验 室、重组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改组优化提升部重点实验室 过程中 ,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作用 ,积极培养青年农业科技 人才。 融合政府、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 ,建好用好5 个国家现代农业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51 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72 个农业科技现代 化先行县 ,推动农业科教系统大力强化产学研融合 ,促进农业科技人 才在科技经济 一体化进程中锻炼成长。 搭建农业国际联合研究平台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鼓励科研机构、企业打造融合发展联合体 , 明确 企业 出题出资、科研机构答题交卷 的模式 ,促进科研人才与主导 产业、农业企业紧密结合 ,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有机整合。

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业科研院所内部管理制度 改革 ,推进扩大科研决策、职称评定、经费使用、成果收益分配等自主 权。 优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 ,试点人才 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领军人才特殊政策 , 实行 揭榜挂帅 立军令状 赛马选马等机制 ,优先支持 一 批领军人才开展技术攻关。 鼓励实施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年薪制、特岗补贴制、团  队薪酬协议制、企业兼职兼薪制等制度。 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 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推行围绕主责主业评职称 ,健全符合农业科  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职称评审标准和制度体系。 设立国家农业  科技人才库 ,统筹培养使用。 优化 中华农业英才奖 神农中华农业  科技奖等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制度 ,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 推进实  施更加灵活的国际学术交流政策。

 

专栏 3     神农英才 计划

一、工作思路

按照精准培育、重点支持、突破瓶颈、引领发展 的总体思路 , 聚焦 农业科技重点领域 ,构建择优评选、分类支持、经费与政策双投入的系统 化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打造 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组织颠覆 性创新重大科技任务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支持 一批具有成为农业科技 领军人才潜力的青年人才 , 引领带动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跨越式提升 , 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培养数量

神农领军英才 :每年遴选 55 岁以下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50 名 ,5 年共 选拔 250 名。

神农青年英才 :每年遴选 40 岁以下( 女性候选人不超过 45 岁) 农业 科技优秀青年人才 200 名 ,5 年共选拔 1000 名。

三、实施方式

面向农业科研院所、 涉农高校、创新型企业等 ,对于能力水平、 业绩贡献 达到神农英才计划条件的人才 ,经个人申报或院士等同行提名推荐、 形式 审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 , 由农业农村部确定人选 ,给予稳定支持。

()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队伍 , 充分发挥联农带 农益农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生产需求、助 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是适应转变农业生产 方式需要 ,开展农资供应、代耕代种、统防统治、驾驶维修、信息咨 询、代储代销等生产性服务的生力军。 要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 , 以模式创新为抓手 , 以优化环境为支撑 ,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促进 服务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快发展 , 建设与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形成优 势互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补齐农业农村服务短板。

引导提升服务能力。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培育工  程 ,在支撑重要农产品生产营销、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问题、推广  新技术新装备等领域 , 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机制创新、强化服务保  障 ,加快培养 一 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 鼓励开展农业社  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质量评价 , 主动适应农业生产多样化、个性化、 专业化、信息化的服务需要 , 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 重点解决 一 家 一  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问题。

创新合作共赢模式。 鼓励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与社会化服务组 织带头人合作 , 推行 整合托管 公建民营、民办公助 等多种模 式 ,合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 以资金、技术等要素为纽带 ,加强联合合作 ,促进功能互补、互惠互 利。 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 经营主体、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 推广 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 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 等组织形 式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完善支持服务政策。 整合政策资源 ,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 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用地支持。 强化行业指导 ,通过健全服务标 准、加强价格监测、强化合同监管、规范服务行为、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等 ,促进规范发展。 继续开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选树活动 ,树 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型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推广应用中国农业

社会化服务平台 ,促进服务供需线上对接、线下落地。

()建设高质量农业企业家队伍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企业家是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支撑力量 , 发挥着推动农 业产业融合发展 , 带动农民融入大市场的引领作用。 要加强农业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 , 将农业企业家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 同步谋划、同步推进。 通过建设数据库把企业家 找出来 , 通过 建立智库、联系机制把企业家 用起来 , 通过加大支持力度、树立 龙头企业标杆让企业家 强起来

育强扶壮产业龙头。 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需要 , 引导龙头企业家树牢农业产业发展大局观、安全观 , 积极投身国家 农业重大战略实施。 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形 式 ,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上的关键作用 , 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 力。 倡导务农、兴农、为农、带农的农业企业家精神 ,扶持 一 批龙头 企业家牵头 , 中小企业主、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业主体跟进 ,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 形成龙头企业与各类经营 主体融通发展新格局。

搭建成长发展平台。 开展百千万农业企业家培育工程 ,实施百 名农业企业家交流活动、千名企业家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万名企业家 培训计划 ,建设 一 批农业企业家培育实训基地 ,提高农业企业家综合 素质 ,提升农业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 支持农业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 国家科技计划对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倾斜力度 ,提高农业企业承担研 发任务的比例。 建立政企沟通机制 ,发挥农业企业家智库作用 ,指导 各地建立省市县农业企业家数据库 ,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年度 调查 ,动态掌握农业企业家及其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支持各地建立交 流合作平台 ,举办形式多样的企企 科企 银企对接活动 ,为企业 创造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 加强农垦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培育 ,增强农垦企业发展活力和示范带动能力。

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鼓励整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资金 政策 , 将联农带农紧、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列为扶 持重点 , 给予倾斜支持。 保 护 企 业 家 合 法 权 益 , 完 善 土 地 流 转 管 理、服务、纠纷调处机制 , 加 强 知识 产 权 保护 , 维 护 企 业 家 的 财 产 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 ,保障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不 定期组织企业家座谈和走访 , 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选树龙头 企业标杆 , 推介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产业化联合体典型案例 , 培育 大集团、打造大产业、创响大品牌 , 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业企业 家发展的舆论环境。

专栏 4     百千万 农业企业家培育工程

一、百名企业家交流活动

组织实施百名农业企业家交流活动 ,讲述创业故事 , 发掘联农带农 典型 ,推动企业家互学互促。

二、千名企业家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组织实施千名企业家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对 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企业家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服务 ,补足能力短 板 ,提升综合素质。

三、万名企业家轮训计划

组织实施万名企业家轮训计划 , 依托农业企业家培育实训基地等 , 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 , 系统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 , 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能力。

( 四)壮大农村创业带头人队伍 , 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返乡入乡农村创业带头人是推动科技、管理、资金等资源要素 下沉乡村 , 带动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 , 引 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构建平台+ 带头人 的农村创业 人才培育机制 ,通过强化主体培育、创业指导、平台建设 ,提升农村 创业人才规模与素质 , 引领带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提升干事创业能力。 实施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 , 扶持 一 批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在乡创业能人发展乡村产业 , 鼓励 一 批入乡 创业人员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 指导等方式 , 为农村创业人员开展精准培训 ,充分利用远程视频融 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 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培训。 开发 一 批特色 专业和示范培训课程 ,提升培训质量 ,提升创业成功率。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鼓励各地建设 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 齐全、服务功能完善 ,生产+加工+科技+营销+ 品牌+体验于 一体 的农村创业园区 ,力争用 5 年时间 ,覆盖全国农牧渔业大县( 市)。 鼓 励各地建设 一批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方位的农村创 业孵化实训基地等 ,帮助农村创业带头人顺畅创业。 实施农村创业园 区(基地)服务提升行动 ,培育 一批高素质园区(基地)运营管理人员。

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指导各地全面落实农村创业带头人融资、用 地、落户、社会保险等扶持政策 , 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干事创业。 鼓 励各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 目建设 ,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办公场所、匹配服务团队、落实扶持 政策。 办好全国农村创业项目创意大赛 , 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宣传推介创业典型 ,发掘 一 批农村创业带头人 ,讲好创业励志故 事 ,营造创业良好氛围。

专栏 5    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

一、培育目标

开展农村( 含国有农场) 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 ,优化农村创业环境 , 提升创业层次 ,不断壮大创业队伍 ,持续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二、培育举措

加大培育力度 ,对具有发展潜力和示范带头作用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 ,  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等开展创业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 ,充  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培训。  提升培训质量 ,根据返乡  入乡创业带头人特点 ,开发一批特色专业和示范培训课程。  推行互动教学、 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 ,开设农村创业带头人创业经验研讨课。

三、培育数量

培育农村创业主体。 到 2025 年 ,培育 100 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 ,返 乡入乡创业人员 1500 万人。

建设农村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 到 2025 年 ,建设 2000 个农村 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

五、优化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重点培育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农业公 共服务人才三支队伍 , 着力提升农业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保障、农 村经济管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乡村治理能力 ,充分发挥体制内

 国家队在保安全、防风险、守底线中的兜底和保障作用。

( 一)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人才队伍建设 , 强化农业现代化法治 保障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才队伍承担着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开展农业领域应急处置  等重要职责 ,是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 要以深化农业综  合行政执法改革为抓手 , 以完善制度机制为重点 , 以改善执法条件  和强化执法监督为保障 ,加大政策创设力度 ,建设 一 支政治信念坚  定、业务技能娴熟、执法行为规范、人民群众满意的农业行政执法  人才队伍 , 为三农发展保驾护航。

健全执法体系。 建 立 健 全 省 市 县 三级 农 业 综 合 行 政 执 法 体 系 , 加快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才队 伍 ,推动明确执法机构性质和执法人员身份。 按照职权法定、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 ,厘清不同层级执法权限。 理顺行业管理机 构与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责分工 , 厘清综合行政执法与 日常监 管的职能边界 ,构建监管与执法分工协作机制。 按照区域特点、执 法任务量等工作实际配足配齐执法人员 , 确 保 事 有 人 管、活 有 人 干、责有人担。 加强以沿海和长江流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队伍和 能力建设 , 聚焦品种权保护、农资质量、长江禁渔、动植物检疫、农 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 , 强化基层执法人员配备。

提升执法能力。 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 ,健全执  法制度 ,规范执法行为 , 显著提升执法人才业务水平。 开展农业综  合行政执法示范创建活动 ,5 年内在全国建设执法示范单位 100 个、 示范窗 口 400 个 , 以示范促发展 , 以创建促提升。 加强执法人才技能  培训 ,大力培育通专结合、一 专多能的复合型执法人才。 省市两级  农业农村部门全面组建执法办案指导小组 , 带动提升基层执法水  平。 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大练兵、大比武及执法技能人才评  选、竞赛等活动 ,培养 一 批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执法尖兵和办  案能手。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  人员与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密切联结机制 ,提高农村普法实效。

强化执法保障。 鼓励各地根据实际 , 畅通农业综合行政执法 人员晋升渠道 , 并将执法绩效、应急处突能力等作为晋升依据。 制 定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管理办法 , 建立科学合理的执 法绩效考评体系 ,推动制定行政执法人员立功受奖等政策 ,提高职 业保障水平 ,让执法人员放心执法、安心执法、用心执法。

专栏 6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

健全制度 ,规范执法行为。 细化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 录 ,建立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 健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管理制 度 ,修订完善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 , 制定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规程和 操作手册 ,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落实政策 ,保障执法条件。 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 强化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着装和执法装备配备。 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 强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科技支撑能力 ,鼓励 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性执法指挥调度平台 ,提高执法信息化水 平。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运行经费、执法装备建设经费、罚没有毒有害及 其他物品处置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确保满足执法工作需要。

加强培训 ,提升执法水平。 编制实施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培  训大纲和考试大纲 ,编写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教材。 创新培  训方式 ,用好线上、线下两种培训手段 , 加大培训力度 , 提高培训实效。 构建部省市县四级培训机制 , 组织开展执法人员轮训行动 , 确保 十四  五期间所有执法人员轮训 一遍。

()加强农村改革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农村改革举措落 实落地

农村改革服务人才队伍负责农村生产关系管理和改革指导服 务 ,是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民权益的重 要力量。 要以明确和理顺职能定位为基础 , 以健全基层工作机构 体系为手段 , 以强化农村改革服务人才素质为重点 ,提升基层农村 改革服务水平 , 有效保障农村各项改革任务顺畅实施。

健全改革服务体系。 指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落实农村改革服 务职能 , 明确履职主体 , 健全工作体系 , 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建 立健全职责目录清单 , 围绕农村承包地管理与纠纷调解仲裁、宅基 地改革管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农垦改革发展等 农村改革任务 , 依法依规界定农村改革服务的职责范围。 采取多 种途径破解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发展难题 , 通 过 公 开 招 录、定 向 培 养、人才聘用、劳务派遣、招募志愿者等方式 , 充实基层农村改革服 务力量。

提升改革服务能力。 分层分类分级开展农村改革服务人才轮训 , 力争用 3 年时间对农村改革服务人才轮训 一遍。 制定农村土地承包 仲裁员职业技能培训规范 ,开展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学历和职业技能提 升行动。 指导各地面向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 短期培训 ,提高改革服务人才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

激发改革服务活力。 畅通农村改革服务人才能力测评、职称评审 通道 , 以推动政策落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实绩作为 评价依据。 建立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和正 向激励机制 ,对改革积极性 高、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 ,激发改革创新 的积极性、主动性。 鼓励各地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员 等级评价制度、聘任管理制度 , 完善激励机制。 开展农村改革服务先 锋人物典型选树活动 ,强化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专栏 7    农村改革服务人才轮训行动

一、轮训目标

着眼为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针对现有农村改革服务人 才队伍的突出短板 , 实施轮训行动 ,提高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

二、轮训内容

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纠纷调解仲裁、宅基地管理和利用、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农垦改革发展等农村改革服务领域 , 确定培训内容、编制培训 课程。

三、轮训安排

在中央、省、市、县等层面 , 同步实施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培训 ,纳入年 度培训计划 , 明确目标任务 , 确定培训人数、内容和资金等 , 力争用 3 年 时间对农村改革服务人才轮训 一遍。 此后根据实际需要 ,梯次推进培训 工作 ,推动改革服务人才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支撑保障

农业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承担推广农业技术、保护种质资源、防 控动植物疫病、防灾减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生态安 全等重要职责 ,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应用的重要 力量。 要适应管理服务下沉、技术服务聚焦、社会服务拓展的形势 要求 , 围绕公益性法定职能履行 , 重点提升农技推广、质量监管、防 灾减灾、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综合服务能力水平。

强化公益服务职能。 实施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 加大 对县级以下农业公共服务人才培训力度 , 重点强化重大引领性农 业技术示范推广、种质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重 大疫病监测和防控指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行、农村生态 屏障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能力 ,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 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服务工作机制。 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融合发展机制 , 允  许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 发挥好公益性服务机构对经营性农技  服务活动的有效引导和必要管理作用。 鼓励各地通过定向招生、 定向培养、定向就业 等方式 , 引导高校毕业生、技术人员等向基层  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流动。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国家乡村  振兴重点 帮 扶 县 对 农 技 推 广 人 员 探 索 县 管 乡 用、下 沉 到 村 机  制。 深入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 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招募特聘农技员、特聘防疫员。

完善评价激励手段。 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人员评价制度 , 建立 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机制 , 把履行公益服务职能情况作为公共 服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 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职务晋升、评 先推优、研修深造、公务员遴选等挂钩 , 树立以实际贡献和服务对 象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导向。 开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星级创 建活动 ,开展寻找最美农技员、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农安卫士 等典型选树和遴选活动 , 举办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大国 农匠农民技能大赛 , 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用 , 鼓励农业公共服务人员干事创业 ,全面激发农技人员活力。

 

专栏 8    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强化服务能力保障。 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 项目 ,支持各地创新服务机制和组织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鼓励 各地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队伍开展植物保护、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 全检测和监管提供服务能力保障。

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完善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各地因地制宜加强专 业化培训 ,重点培训年轻骨干农业公共服务人员 , 继续组织农技推广骨 干人员、管理人员示范培训。 鼓励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 , 支持农 技人员在职研修 ,增强专业技能。 不断丰富 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内 容和功能 ,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多方交流机制。  推进公益性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融合发展 ,搭  建公共服务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组织土专家交流服务平台。 用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双创基地等平  台 ,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人才学习实训基地 ,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六、健全人才兴农强农的政策体系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政策统筹谋划和系统创设 , 汇聚各方力量、 优化资源配置 , 强化人才培育发展和服务的平台抓手 ,构建有利于  主体人才兴乡、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返乡下乡 ,各类人才融入  乡村、服务乡村、发展乡村的体制机制 , 为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充分

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 一)健全人才培育政策体系

鼓励各地统筹谋划、集成整合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培育资源 ,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开放有序的教育培训体系。  围绕抓数量、 抓质量、抓多样 ,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  举的培养开发机制。 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训的规模和覆盖面 , 做  到按需培训、应训尽训。 提升农业农村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  性 ,促进培训培育与产业和乡村发展相结合 ,加大对带头人、 关键  少数 的培训力度 , 进 一 步激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 , 实现 培  训 一 人 , 带动 一 片。  围绕不同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特点 , 采取 订  单培育、定制培育、定向培育、定点培育 系列举措 ,开展多样化、特  色化培训培育 ,提升培训培育效果。

 

专栏 9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 构建农民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 教育相衔接培育机制 , 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 质农民队伍 ,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 按照 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 培育 的思路 ,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 ,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 链培训 ,“十四五期间培育 500 万高素质农民。

发展农民学历教育。 实施 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 ,培 养 100 万具有中高等学历教育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推介百所乡村振兴人 才培养优质院校。

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强化农广校等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主体功能 ,鼓励和引导涉农高校、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 构等参与培训 , 推进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引导各类市场 主体 ,依托线上培训平台 ,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

()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农业农村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 坚持 需求导向 ,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等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等方式 , 多 渠 道 选 拔 高 素 质 人 才 ,充实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通过设立 乡村振兴辅导员  专家 服务团 人才直通车 企业创新驿站 以及打乡情牌 等方式 , 引导各类城市优秀人才下沉服务乡村、干事创业。 鼓励各地构建 人才返乡入乡服务机制 , 为返乡入乡各类人才提供必要的生产生 活服务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规定提供相关福利待遇。 支持和 鼓励科研人员通过项目合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形式到农村开展服 务活动 ,服务经历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 鼓励各地 整合各领域外部人才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 , 支持引导退休专家和 干部服务乡村振兴。 协调争取有关部门加大 对 返 乡入 乡 人 才 住 房、子女教育等保障力度 , 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 为返乡入 乡人员及其家属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便捷服务。

()健全人才使用政策体系

建立产业人才统筹谋划机制 , 推动工程、项目、资金等要素与 农业农村人才 一 体化配置 , 支持各地将人才队伍建设与农业农村 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统筹谋划、同步推进 , 在项目资金方面加大对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 将带动人才发展情况列入国 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重大工程、项目的考核验收指标 ,将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要  求 ,推动以业聚才、以才兴业。 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园、科  技园、创业园等平台 , 鼓励创设 双创 服务基地、人才孵化基地、 人才小镇、人才驿站等新型平台 , 为人才在乡 村 干 事 创 业 提 供 培  训、信息、金融、就业、创业等系统性支持服务 , 为各类人才搭建干  事创业平台。 推动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配置使用机制 , 探索赋  予乡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 ,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 , 实施特  殊政策 ,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事业编制 ,推动资源服务管  理向基层倾斜。 加强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  建设 , 为农业农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

( 四)健全人才激励政策体系

鼓励各地改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 ,打破乡村人才与城 市人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壁垒 ,破除身 份、体制和编制等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实现身份 认同、待遇趋同、晋升等同。 鼓励各地对长期服务基层和艰苦边远地 区的农业农村人才 ,在工资待遇、职务职称晋升、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 技能等级认定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树立注重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 人才评价导向 ,激励人才扎根 一 线建功立业。 鼓励各地创造更多发展 机会 ,在县乡公务员遴选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中 ,进 一 步加大乡村人才 比例 ,拓宽乡村各类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鼓励各地加大农业农村人才 创业扶持力度 ,在进修培训、项 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农业农村人才特点的知识 产权保护、争议仲裁、公益性成果经济利益分享等制度 ,鼓励创新创 造 ,保护农业农村人才合法权益。

七、组织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 务 ,建立健全党委统 一 领导 , 组织部门指导、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 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及 时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健全中 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领导体制 , 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 , 形成职责清晰、分工 负责、合力推

进的工作格局。

()严格考核评估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  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全过程管理。 建立健全跟踪考核机制 , 把  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实绩考核 , 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  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 追 责 的 重 要 参 考 , 压 实 规 划 实 施 责 任。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督促检查机制 , 分阶段进行跟踪、评价、反馈和  调整 , 综合分析、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强化协作配合

农业农村部充分发挥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作用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实际编制农业农 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 协调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金融、税务、自然资源等相关 部门 , 为农业农村人才发展创设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 , 在资金

投入、信贷支持、土地使用、职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 四)完善基础支撑

组织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理论与规律系统研究 , 发布年度  农业农村人才发展报告 , 举办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论坛 , 搭建政府、 市场、社会、人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的交流  平台。 搭建农业农村人才数字化平台 ,建立由中央统筹设计、各地  建设运维的全国农业农村人才数据库 , 开展分级分类监测 , 为农业  农村人才培育、管理、使用、服务、流动等提供精准化、系统化数据

基础。

()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典型选树活动 , 大力宣传各地农 业农村人才工作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和积极成效。 通过优秀人才 评选、创业大赛、职业技能竞赛等途径 , 选树 一 批农业农村人才先进典型 ,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扶持 , 引导更多人才到乡村 广阔天地发展兴业 , 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人才 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业农村部                                                                                                                                                                                                                            2021年12月17日

图文快讯
大棚黄瓜田间管理技术
5月18日中心核心专家组为实施规…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