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培训

稻曲病防治技术

来源: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9日  浏览次数:1446

 水稻稻曲病是水稻产区主要穗部病害之一,最近十几年发病开始加重,危害逐年增加。稻曲病不仅降低水稻产量,而且由病原菌产生的稻曲菌素严重影响到食用安全。

  一、为害症状

  仅在穗部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剖视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外围可分为3层:外层是最早成熟的厚垣孢子,墨绿色;中间是菌丝和逐渐成熟的厚垣孢子,橙黄色;内层是放射状菌丝和正在形成的厚垣孢子,淡黄色。发病后期,有的孢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稍偏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

  二、传播及发病规律

  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水稻抽穗期,如遇适温、多雨天气,则易发生此病。施肥过多、生长嫩绿、晒田过迟的水稻易发此病。水稻品种不同,感染和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两系杂交稻水稻发病重于三系杂交水稻,中稻和晚稻发病重于早稻,粳稻发病重于籼稻。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

  三、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一般散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较轻;密穗型、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2、清除病残体:重病田块收获后进行深翻,以便菌核和稻曲球在土中腐烂,春季播种前,清理田间杂物,以减少菌源。

  3、科学合理施肥:大田施肥有条件的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不要过多过迟施用氮肥。

  4、科学管水:大田管水按水稻生长需水特性进行科学管水,即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寸水促穗,湿润壮籽。

  5、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前破口期及齐穗期亩用40%菌核净100克或20%井岗霉素100克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稻曲病两次。 

图文快讯
全程智能管护 全年高效生产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