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
![]() |
现在时间是: |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我省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的主要病害。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乳熟期,尤其是开花期间,遭遇连日阴雨(雾霾)、高湿、高温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2014年4月11-12日淮河以南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降雨,4月15日至19日全省有一次阴雨天气过程;各地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菌源量充足,病原菌子囊壳子囊孢子发育进度和小麦抽穗开花期高度吻合;小麦群体偏大,沿淮及淮北麦区的主栽品种大多感病;特别是近期连日阴雨,土壤湿度大,田间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和爆发。针对今年小麦赤霉病的严峻形势,各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动员,全面加强赤霉病防治工作。
防治时期:今年要防治二次。一般来说,第一次施药为齐穗期-开花初期,第二次防治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目前我省已防治一遍的麦田,要抓住雨止转晴的机会,再防第二次。尚未防第一次的麦田,要抢抓晴好天气进行第一遍防治,并根据后期的天气情况,隔7天左右再防第二次。
防治药剂:推荐每亩使用氰烯菌酯有效成分37.5克(药液量不得低于25公斤);多菌灵*戊唑醇的复配剂(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戊唑醇有效成分6-7克);多菌灵超微粉或悬浮剂有效成分60克;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70克;也可使用一些复配剂,如36%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有效成分50克。要选用正规产家、合格产品,用足药量,对足水量(一般每亩20-30升),对准穗部,喷雾防治。
今年的“一喷三防”,在以防治赤霉病为主的同时,要注意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治和防早衰工作。稻茬麦区要清理“三沟”、防渍降湿。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