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规划

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林业扶贫攻坚计划

来源: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13年3月25日  浏览次数:8651

  

前言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ll~2020年)》,决定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大别山区横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包含4市12个县,其中11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片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深,大别山区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到鄂豫皖三省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中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扶持大别山区加快发展,加大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开发力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生态环境恶劣是贫困的根源,改善生态环境是治贫的根本,也是发展的根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大别山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完成国家对新一轮扶贫工作中林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林业行业在扶贫攻坚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划,为全省及大别山地区林业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ll~2020年)》(中发〔2011〕10号)、国家林业局《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编制技术方案》(林规发〔2012〕14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安徽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安徽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安徽省林业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相关重要文件进行编制。

本规划通过对安徽省大别山片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以及林业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研究,确定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林业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改善大别山区的生态状况,并充分利用林业的多种资源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优质产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规划明确了林业在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了林业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是指导大别山片区林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区域范围确定依据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ll~2020年)》和《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文件确定了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的范围为4市12县,具体包括安庆市的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等5个县;阜阳市的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等3个县;六安市的寿县、霍邱县、金寨县等3个县;亳州市的利辛县。

二、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总体上位于安徽省西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9°47′~33°23′,东经114°52′~117°04′之间,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片区涵盖利辛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共12个县区。其中利辛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4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南部平原;霍邱县、寿县2县位于淮河南岸,江淮丘陵地区;金寨县、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4县位于安徽省中西部,皖西大别山区;望江县、宿松县2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流域北岸沿江平原。片区北接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南与江西省交界,西同河北、湖北两省接壤,东邻安徽省淮南市、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南北长400公里,东西宽206公里,国土总面积27557.7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9.77%。

(2)淮北南部平原片自然概况

该片包括利辛县、阜南县、颍上县、临泉县。

地形地貌:本片区域内总体地势低平,分为河间平原和黄泛平原两大部分,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度平缓,海拔15.8-150m之间。由于古河流的侵蚀、沉积,加之人为长期影响,境内出现湖洼、岗地、沼泽、人工堤等,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河流除淮河自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外,其他皆由西北流向东南,经淮河洪泽湖注入东海。

气候:本区气候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旱多风,夏秋高温而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是安徽重要的粮食和果品产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00h,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5.2千卡/cm2,年平均气温15-15.5℃,全年日平均10℃以上积温5000℃-5100℃,无霜期215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00.0mm,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

植被:本区地带性森林植被属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以麻栎、栓皮栎、槲树为建群种。针叶林有侧柏林,还有针阔混交林。森林的植物区系成分,以华北区系为主,主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槲树、榔榆、白榆、朴树、大叶朴、青檀、毛黄栌、楸树、侧柏等;灌木有酸枣、野山楂、枸杞、郁李等;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毛茛科为主。果树有枣、柿、石榴、桃、杏、梨、苹果等。由于本区农业耕作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几无保存,现多为人工栽植的杨、泡桐、柳、刺槐、榆等。

土壤:本区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土壤区划为棕壤带。但由于本区内绝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和堆积平原,在本区内分布最广的为砂姜黑土,其次为潮土,棕壤只见于少数低山残丘或高阶地上,面积很小。土壤pH值为7-8.4,自南向北多为黄棕壤、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分布。

(3)江淮丘陵片自然概况

该片包括霍邱县、寿县。

地形地貌:该区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在大地构造上为郯庐深大断裂地带的范畴,地处安徽南北升降之间的过渡区,由于多次升降(以升为主)运动的结果,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于其间的河谷平原组成,主要山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为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00~300m;西北部略低,河谷平原宽阔。该区水系错综复杂,湖泊较多,水库分布密集,如瓦埠湖、东西湖等。此外,池塘和水稻田湿地分布广泛于此。

气候:本区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多年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是900~1100mm,以7月份最多,平均180~220mm,以12月份最少,平均为16~25mm,相差约9~12倍。年平均日照时为2127.1h,夏季平均每天则可获得7h以上的日照,春秋季每天可获得5h以上的日照。年平均气温为15.2℃,此等值线正好横在分水岭的脊线上,北低南高。一年内气温:1月份最低,为1.8℃;7月份最高,为27.8℃。初终霜日间平均天数为144d,无霜期约为221d。不利气候条件有:旱灾频繁、水患严重、春、秋季连阴雨多、低温冻害、冰雹等。

植被: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在残存的次生林中,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少量常绿阔叶树混生,形成了含有少量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森林的植物区系成分,以华东区系为主。本区人工林面积较大,有马尾松林、黑松林、侧柏林等,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有小面积的杉木林。经济林品种较多,主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榆树、朴树、青檀、榉树、杨树、柳树、黄檀、枫香、泡桐、枫杨、化香、重阳木、苦楝、臭椿、竹类等;青冈栎、苦槠、石栎等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有少量分布;灌木有酸枣、柘树、野山楂、算盘子、牛鼻栓等;此外尚有小叶女贞、胡颓子、竹叶椒等常绿灌木。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毛茛科为主。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由于母岩质类型不同,性质差异较大。低山丘陵地区,发育在花岗片麻岩、花岗岩、云母片岩、石英岩等酸性岩石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属于普通黄棕壤;发育在玄武岩残积物与坡积物上的属于残余碳酸盐黄棕壤;波状起伏地区,发育在下蜀系黄土母质上的为粘盘黄棕壤。局部石灰岩地区为石灰性土壤,此外还有水稻土。

本区大面积的水稻土和黄褐土,质地粘重;大多数土壤含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层次;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普遍偏少;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是缺硼少锌。这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4)皖西大别山区片自然概况

该片包括:金寨县、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

地形地貌:本区大地构造属大别山台背斜,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境内下元古界、震旦亚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地层均有出露和分布。这不仅提供了各种成土母质,而且给本地区地貌以深刻影响,形成峰峦迭嶂、河谷纵横、沟壑密布、山势雄伟的特点。山体中部为中山隆起区,标高超过1000m的山峰有120多个,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4m。这些高大山峰,为纵横交错的断裂所切,且岩石垂直节理、片理构造明显,加之强烈的流水侵蚀,故山地坡度陡峻,一般在25°以上,有的甚致达60°;河流纵切山体和岩石,形成众多的峡谷和山间盆地。大别山南麓,山势大为降低,以低山丘陵为主。由于频繁的断块活动,故多断块山和地堑盆地。

气候: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特点是气候温凉,雨水充沛,全区年平均气温14°—15℃;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6°—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2.5℃,绝对最低气温-15°—19.5℃,绝对最高气温达39°—43℃。无霜期210—220d。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987—2092h,南北坡温差变化较大。本区为我省两大多雨中心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250—1400mm,春夏季节较多,秋季较少,冬季最缺。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5—80%,蒸发量1359—1414mm。

本区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暴雨(日雨量大于50mm),每年平均有3-6个暴雨日,暴雨强度(历年暴雨总量除暴雨次数之商)达80mm。在森林复被率(或郁闭度)高的地区,洪水期对地表径流调节延缓,洪峰出现时间以及削弱洪峰流量,改变其年内分配作用显著。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有下列五个土类:

1)普通黄棕壤: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发育于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等残积、坡积物上。土层浅薄,以砂质、砾质为主,肥力较差;

2)山地黄棕壤:分布在海拔800-1000m以下的中山山地。该土类在本区分布范围最广,成土过程有粘化、轻度富铝化作用。土壤侵蚀严重地段,养分和水分条件均差;

3)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1000-1200m以上的山地,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中—轻壤,养分和水分条件均好;

4)山地草甸土:位于山地棕壤的上部、中山顶部、平台等地。有机质含量高(达10%左右),团粒结构质地轻—中壤。由于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养分潜力高。

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盆地及沿河冲积平原。

此外,大别山南坡海拔400m以下范围,有山地黄壤分布,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中—重壤,是常绿阔叶林的适生土壤。

植被:植被类型为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森林垂直分布明显。海拔400—600m以下,主要为杉木、马尾松,北坡有少量常绿阔叶树种,如青冈栎、苦槠等,南坡出现甜槠、樟树、厚朴等,毛竹、油茶、油桐、板栗等经济林也占有相当比重;600-1200m,主要为黄山松、栓皮栎、麻栎、枹树等针、阔树种分布。此种类型是大别山区森林资源的主体,也是当前木材生产的主要产地。大别山北坡有大面积落叶阔叶林分布;海拔1200—1400m,为孛孛栎、枹树或茅栗、化香组成的落叶灌丛;1400m以上系山地矮林和山地草甸。

本区由于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遭到很大的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现有森林资源多为残存的天然次生林和低产林分,林相破碎,林木结构稀疏,木材生产和利用率均低,人工林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丘陵和国营林场范围,森林资源可利用资源很少。

(5)沿江平原片自然概况

该片包括宿松县、望江县。

地貌:该片属于淮阴地质大陆向南京拗过渡地带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整个地形依次由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湖泊、平原呈阶梯下降,最高海拔1010.5m,最低处海拔9.5m。该区湖泊形成时间较晚,且大都为河流冲积型湖泊,由河漫滩积水或长江河谷洼地经长江天然堤封闭而成,形成了丰富的地表和地下资源,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全区地貌特点复杂,小生境多样,滩地资源丰富,大部分区域土层深厚,肥力较好,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生长和候鸟栖息越冬。

气候该区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严寒期短。不同季节,差异明显。总体说来,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但由于地处中低纬度带,天气形势多变,冷暖气团活动和交锋频繁,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加上地形复杂多样,常有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出现。

该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多刮偏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平均风速在3.1—3.2m/s。年均气温16.5℃—16.6℃,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3.5—3.9℃,极端最低气温-13.5℃。7月份气温最高,多在28—2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40.9℃。无霜期250至258d。年均日照时数2051.8至2064.9h。年均降雨量1291.3—1322.4mm,降水日数130—150d,雨量季节间分布不平衡,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5.8%,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9.6%,秋季占13.8%,冬季占10.8%。尤其是六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年均蒸发量1531.7—1683.3mm,蒸发量与气温变化同步,而迟于降水高峰期。

植被主要植被类型有湿地植被和森林植被。

1)湿地植被:植被群落主要有苦草、聚草群落,聚草、金鱼藻群落,聚草群落,苦草、金鱼藻群落,苦草群落,菱、芡实—苦草、聚草群落,菰群落,莲群落,野菱群落,茭白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红穗苔草、亚大苔草群落,蓼群落等。

2)森林植被:

中山地貌 海拔800m以上,自然植被茂盛,以黄山松、华山松为主,杉树次之,伴有麻栎、槲栎、茅栗及枫香等形成松栎针叶、阔叶混交林。灌木丛种类常见的有:映山红、梅瓣花、三亚乌药、野山楂、美丽胡枝子、川榛、夹尾菜、黄枙子等。草木层常见的有:一枝黄花、野菊、前胡、求米草、鹿蹄草、大油芒、五节芒、野古草、兰草、芭茅、蕨及苔藓藻类等。
  低山地貌 海拔400—800m,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其特征。乔木常见的有:马尾松、杉树;常绿阔叶以毛竹、斑竹、冬青为代表;落叶阔叶有:檫树、枫杨、枫香、泡桐、银杏等。灌木有:山楂、黄荆、野蔷薇、山茶、映山红等,草木有:白茅、野古草、翻白草、鸭嘴草、油芒。蕨类有:芒箕、毛蕨。藤本植物有葛藤。
  丘岗地貌 高丘(海拔300—400m)、中丘(200—300m)、低山(100—200m)、岗地(50—100m)的自然植被以北亚热带常绿针叶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乔木有:常绿针叶以马尾松、杉树、刺柏为其代表树种;常绿阔叶以樟树、侧柏、女贞、冬青、柑桔为其代表树种;落叶阔叶以泡桐、枫杨、梧桐、苦楝、香椿、臭椿、杨柳、榆科、枣树、枇杷、桃、梨等为其代表树种。灌木有芽荆、算盘子、蔷薇等;草本类有:地榆、草木樟、鹅观草、马鞭草、狗尾草、雀稗、马齿苋等。
  平原、湖河圩畈地貌 该区地势低洼平坦(海拔15—50m)、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河、渠、沟纵横交错,自然植被乔木层、灌木层较少、草木层较多。村庄、河、渠、塘、堰、湖边,多为马尾松、杨柳、苦楝、桑、泡桐、梧桐、香椿、臭椿、柑桔等为主要树种。旱地、水田有草本植物,沼泽有水生植物。

土壤该区土壤受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水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地带性土壤为黄红壤和黄棕壤,区内土壤可分为5个土纲,5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17个土种,潮土和水稻土是本区的主要土壤类型。红壤和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湖泊的周边丘陵和台地;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湖泊低位阶地,是全区分布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主要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潮土主要分布于沿湖平原洲地,以灰潮土为主,由江河冲积物或湖相沉积物经地下水参与成土和旱耕熟化发育而成。湖底为泥质或沙质基底。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含4市12县,国土总面积27557.72平方公里,片区户籍总人口数为1389.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7.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10万人,贫困人口总数207.29万人,占总人口的14.9%。片区土地结构中农地总量为1192069公顷,林地921531公顷,水域364828公顷,未利用地40712公顷,其他用地236632公顷。片区水土流失面积395850公顷。2011年,片区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200.05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86.63亿元。片区林业生产总值138.8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6.55亿元、第二产业73.17亿元、第三产业19.12亿元,林业产值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33:0.53:0.14,主要林产品产量37.00万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620元,其中林业收入占8.15%,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965元,与2300元的贫困线相差335元。

四、林业发展现状

片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林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适时出台新政策、硬措施,为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片区各县始终坚持着眼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定位和发展林业,主动适应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产业,绿色富民”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主动承担“兴林富民”责任,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坚持依法治林,为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相关条例,出台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法,依法规范各种造林、管林、用林行为,为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意见等一系列加强林业工作的大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片区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林业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

(1)林业改革成效显著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生产力。通过改革,林地的生产潜力得到挖掘,价值不断提升,林农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全省多数地区相继开展了森林资源流转、林权证抵押、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林权配套改革,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更加显著、外延不断扩展。

截止到2011年,片区12个县累计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面积730098公顷,已确权蓄积26957062立方米,参改农户832791户,参改人数3376520人。

片区各县林业融资体系改革保障有力。通过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担保机构”信贷管理模式与林农小额信用贷款的结合,促进了林区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参与和合作的贷款市场体系。通过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引导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政策性森林保险,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富民步伐

1)林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备

大别山片区各县狠抓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实施了中德合作长防林、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国债长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油茶示范林基地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并取得良好建设成效,片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片区现有林地面积921531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3.4%。林地构成为:有林地858015顷、疏林地3235公顷、灌木林地22757公顷、未成林地13351公顷、苗圃地1053公顷、无立木林地3833公顷、宜林地18789公顷、林业辅助生产用地498公顷。片区森林覆盖率为31.75%,林木绿化率为35.26%,城镇绿化率26.73%,村屯绿化率39.92%。

片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通过实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森林防火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片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2011年,片区实有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归口林业系统的保护区5,归口环保系统的1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7693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4%,其中:国家级41214公顷,省级135723公顷。森林公园7个,总面积23522公顷,其中:国家级5个,总面积19039公顷;省级2个,总面积4483万公顷。实有国有林场12个,经营总面积25207公顷。

森林防火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得到进一步控制和有效防治,使片区森林资源得到有力保护。

2)林业产业发展增速加快

2011年,片区12个县的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38.84亿元,占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的约十分之一,比2010年增加了23.29亿元,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基地建设为基础、精深加工为带动、多主体共同发展的林业产业新格局。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成为一产的亮点。2011年,片区以干鲜果品、茶、中药材以及森林食品在内的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的产值达12.33亿元。木本粮油主导产业发展迅猛,片区油茶栽培面积达到34336公顷,油茶籽年产量10593吨,茶油年生产能力接近1万吨。

——以木、竹加工为主的二产持续增长。木竹综合加工产值达到16.17亿元。木竹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生。

——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11年,片区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业发展迅速,片区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9.12亿元,森林旅游业已成为片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3)绿色富民落到实处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在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林改基本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林改试点的示范带动,初步建立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相互促进,农民增收与林业产业发展互利共赢的现代林业运行机制,直接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增加550多元。

——区域开发与龙头带动优势互补,形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以森林旅游为主导,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推出了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森林旅游景区,使林业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林下经济为重点,开展多种经营。在确保林地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积极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等复合经营模式,有效扩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政策扶持与科技服务多策并举,营造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大环境。各地积极探索,放宽政策,完善措施,稳步推进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经济林、森林生态旅游等特色林业,大力开展村镇绿化,并采取措施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的林业实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户,组织林农培训,送技术下乡,为林农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林业扶贫开发工作初有成效

自2001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开拓式扶贫方针,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国有林场扶贫项目、争取国际林业合作扶贫、发展林业产业等措施,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林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抓扶贫。一是重点抓好对口扶贫县扶贫。二是重点抓好林业行业扶贫。注重引导贫困地区开发经济植物、野生动物、森林景观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部分山区贫困县农民林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断提升。

2)深化林业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抓扶贫。一是着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省上下社会投资林业不断升温,林农收入显著增加。二是同步推进林业相关改革。国有林场、林业综合执法体制、林木采伐管理以及育林基金征管体制等林业改革同步推进,林业扶贫开发成效更加显著。

3)实施林业项目,强化项目带动抓扶贫。以实施林业项目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收。一是发挥重点项目扶贫作用。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林业血防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直接为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加强基础建设、推广林业科技,进一步激发了林户“依山脱贫、靠林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了山区农民脱贫增收。二是发挥外资项目扶贫作用。加大林业国际合作力度,引进并成功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40个外资和国际合作项目,为广大林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扶贫增收起到了多方位带动示范作用。

4)更加注重治本,强化教育培训抓扶贫。创新扶贫工作思路,转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输血式”扶贫模式,结合“雨露计划”,大力开展林业科技培训,着力提高林农科技素质,使其自身产生“造血”功能,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林农脱贫的长效性和稳定性。一是开展教育培训。11年来,组织实施了林业科技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针对贫困县举办林业技术推广活动120多次,参加培训的林农达到1万多人次,大大提高了林农的科技素质。全省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已经发展到1万个,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突出人才带动。选派20名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同志到对口县和其他贫困县挂职,其中9名到县(区)、6名到乡(镇),5名直接到村里挂职,开展林业扶贫,帮助群众发展林业生产,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5)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林业产业抓扶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一是投资拉动。11年来,片区共投入贫困县林业投资30多亿元,各类社会资本加快向林业聚集,有力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二是体现特色。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体现特色上下功夫,片区初步形成了林产工业、苗木花卉业、经济林产业、木材生产业、竹产业、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三是龙头示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片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化林业龙头企业,2011年的销售额突破了12亿元,带动林农148769人,促进农民增收1.5亿元。

五、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潜力

(1)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别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苦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林业扶贫开发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主要表现在:

大别山片区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片区内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仅61.95立方米/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产低效残次林比重较大,约占林分总面积的1/3;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5立方米/公顷和6立方米/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径级结构失衡,林分效益低下,林下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增值率较低。

大别山片区森林资源管护压力增大。大别山片区所属的皖西大别山是我省重点林区,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分布较广。随着国民经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社会活动的逐步增强,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林地和湿地流失依然严峻,造成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尤其是濒危物种呈下降趋势。森林火灾频发势头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森林火灾多呈现不确切性,监控能力尚待提高。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和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为主的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但因投入较少,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能力较低,难以满足日益严峻的森林资源管护和生态保护的需求。

大别山片区林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大别山片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十一五”期间,相继遭到雨雪冰冻、干旱、洪涝、冰雹等极端天气造成的林业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亿元。多年来,通过加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全省总体水平相比,生态环境建设依然脆弱,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淮河源头地区的阜南、颍上和临泉及淮河中部的寿县、霍邱等县,生态治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

大别山片区林业产业化水平较低。2011年,片区林业产值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33:0.53:0.14。一产中林业种植业结构不合理,集约经营水平不高;二产中林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低,大多为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木材等原料消耗量大,产品附加值较低;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服务水平较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低,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快。

大别山片区林业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营造林投资中央补助较低(人工造林4500元/公顷,封山育林1050元/公顷),经济增长造成劳动力价值大幅度提升,营造林实际成本逐年加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造林的积极性;地方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与现实林业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金融部门对林业的政策性投入规模较小,社会投资林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林业建设任务和资金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林业改革发展和机制转变能力较低。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林业管理机制带有比较浓厚的计划和行政色彩,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不断推进林业改革和发展机制的转变,相关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林产品市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公共财政服务、融资服务体系、林业标准化建设、林业科技服务、森林认证等林业发展机制转变能力尚待提高。国有林场经营机制改革以及支持林业金融制度的改革任务依然十分严峻。

(2)发展潜力

安徽省大别山片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广阔的山场发展空间,是我省重点林区及农产品主产区,林地面积及可供发展林业用地面积较多,同时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旅游开发资源,发展林业多种经营潜力巨大。片区各县具备了一定的林业技术力量以及充足的劳力资源,广大农民群众具有丰富的植树造林经验和积极性。大别山区紧挨长三角,属华东和西部的结合部,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同时享有东西部发展的政策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大别山区,为大别山区的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交通环境,对于林业产业发展的原材料、技术输入,成品、半成品输出,森林旅游快速发展等方面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议“生态强省”的目标,为此省政府做出了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的重大方针,大别山片区林业扶贫攻坚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大力争取林业项目和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美好安徽”、“生态强省”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林农收入、改善林区民生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为核心,通过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条件,以林业资源开发和集体林改为载体,发展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兴林富民,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大别山片区特色的林业扶贫攻坚新路径。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实施大别山片区林业扶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与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现有林业重点工程规划相衔接。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努力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现突破,形成特色鲜明的林业产业新优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扶贫。

(3)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改善片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的重要任务,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突出片区林业的特色。

(4)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林业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国家允许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片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打造全社会办林业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三、规划的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年限为9年,为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分前4年和后5年两个时期进行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

四、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生态建设和速生丰产林建设、经济林建设、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竹产业、花卉产业、苗木以及其他产业发展等林业产业建设,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片区新增森林面积74149公顷,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1.75%提高到35.0%以上;使项目区内20%以上的森林得到有效抚育,森林蓄积由3893万立方米提高到4341万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石漠化)治理面积14.98万公顷。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47%;村屯绿化率49.62%。

(2)片区内主要林产品总产量达到74.09万吨,林业产值由现在的138.84亿元提高到265.53亿元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75%。林业生产累计直接提供就业机会5805800个工作日。

到2020年,片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治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质量、生态功能、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林业多种功能和效益显著发挥,林区民生得到改善,林业产业迅速发展,林农收入稳步增长,林业对经济社会贡献率大幅提高,林业在扶贫攻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三章 总体布局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其中利辛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寿县、霍邱县、宿松县、望江县等8个县属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水稻、油菜、棉花、大豆、玉米、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瓜果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金寨县、太湖县、岳西县、潜山县等4县属于“大别山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重要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林业在各功能分区中所起作用的具体要求,将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划分为三个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宿松县、望江县以及其余各县的县城和人口集中、产业集群的城镇,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3.6%。

该区域主要发展方向是构建城市带生态屏障,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产业示范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保障为中心,以发展城市森林、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和加强城乡结合点绿化为重点,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产业,搞好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城镇及重点项目区的绿化美化,统筹推进城乡绿化,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迅速扩大森林植被,增加绿色总量,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沿江平原丘陵区城市带绿色生态屏障。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以国道、铁路等高标准绿色长廊示范线路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进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向更高水平迈进,打造皖江城市带绿色生态走廊。

——加快长江流域生态防护林和沿江血防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丘岗地区的低产林改造和水网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努力提高该区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水平,增强森林蓄水保土功能。

——以武昌湖、泊湖、龙感湖、大官湖和黄湖为湿地保护的重点,加快湿地生态修复。

——以发展油茶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带动特色经济林发展,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从而推进林农增收。

——加大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速沿江滩地林业开发,加快区域国有场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和湿地公园建设步伐。

——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城乡绿化。以推动身边增绿,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城镇、道路和四旁绿化水平,大力发展城郊林业,建设森林城、森林镇等,构筑远山、近郊和城区绿色相连,林网、水网、路网相融合,以森林为主体,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区:主要包括沿江丘陵地区的宿松县、望江县的部分地区以及沿淮平原地区的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利辛县、寿县、霍邱县等各县,是我省粮食重点主产区之一,约占区域总面积的50.0%。

该区域主要发展方向为构建农区生态保护屏障,以农田区生态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万里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和高标准平原绿化为抓手,搞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农田林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积极推进村屯绿化,重点建设长江、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为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结合淮河流域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以河道护岸林、沿淮湿地保护等为重点,构筑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沿淮防护林体系。

——大力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带动杨树产业的发展。

——提升平原林业的档次和质量,努力实现高标准平原绿化。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城镇、道路、渠道、乡村四旁绿化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绿色长廊示范线路为重点,全面推进皖北平原区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向纵深发展。

——推进区域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林业主导产业集群、基地区。重点发展林产工业、以薄壳山核桃为代表的木本粮油、杞柳等特色经济林、优质苗木花卉、木材原料以及以林药、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等产业集群。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皖西大别山山区的金寨县、太湖县、岳西县、潜山县等4县,约占区域总面积的36.4%。

该区域以构建生态保护屏障为主要任务,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重点,采用造、封、改、补等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人口适当异地安置,并争取政策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以大力开展森林经营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

——以梅山、响洪甸、花凉亭三大水库为水源涵养林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皖西大别山水源涵养林二期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湿地资源。

——以建设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能力水平。

——以发展油茶、大别山山核桃、板栗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带动特色经济林发展,以林下种植和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从而推进林农增收。

——以林业系统危旧房改造,国有林场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和广播电视为侧重点,加快推进林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和提高林业职工生活条件。

——以加快发展天堂寨、天柱山等森林旅游以及皖南山区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打造皖西红色旅游和皖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旅游促进国有林场扶贫开发。

——加快林业“三防”体系和国有场圃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皖西大别山区林业支撑体系,加快实施皖西大别山区森林防火综合预防体系工程和松材线虫病综合预防体系工程建设。


 

第四章 建设内容

按照林业扶贫开发思路和总体目标,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未来9年林业扶贫发展的重点是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建设、科技推广三大扶贫攻坚行动。

一、生态建设

(1)造林绿化工程

造林绿化工程的战略方针是:积极拓展造林空间,按“生态强省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制定的生态建设任务和目标,全力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县造林绿化工程。规划2012-2015年期间,造林总面积74149公顷; 2016-2020年期间,造林总面积77531公顷。总计151680公顷。主要实施的工程项目有:

表4-1 安徽省大别山片区造林规划表

单位:公顷

统计单位

合计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2020年

 
 
 

全省合计

151680

16394

18825

19035

19895

77531

 

潜山县

3000

1000

150

150

200

1500

 

太湖县

15331

2249

2249

2249

2251

6333

 

宿松县

15463

1900

1710

1710

1710

8433

 

望江县

6201

1000

1000

1067

1067

2067

 

岳西县

10500

1300

1000

1200

1000

6000

 

临泉县

8545

945

1400

1400

1400

3400

 

阜南县

8870

1403

900

953

1034

4580

 

颍上县

8271

533

1580

1240

1200

3718

 

寿县

14666

667

1333

1333

1333

10000

 

霍邱县

13500

1500

1500

1500

1500

7500

 

金寨县

33333

2667

3333

3333

4000

20000

 

利辛县

14000

1230

2670

2900

3200

4000

 
 

 

皖西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林二、三期建设工程。工程建设范围包括皖西大别山的金寨、潜山、岳西和太湖4个县,在2012-2015年期间实施皖西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林二期工程,计划营造水源涵养林28331公顷。在2016-2020年期间实施皖西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林三期工程,计划营造水源涵养林33833公顷。总计62164公顷。

淮河源头、长江流域及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范围包括皖北地区的利辛、临泉、阜南、颍上,长江流域的宿松、望江以及沿淮地区的霍邱、寿县8个县,该工程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长江流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重点是建设淮河源头、长江流域及中部地区高标准农田林网,以乡土树种为主,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形成点、片、网、带相结合的平原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为粮食主产区提供绿色屏障。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建设农田林网42818公顷;在2016-2020年期间,建设农田林网41698公顷。合计84516公顷。

林业血防林工程。将生态和血防林建设有机结合,通过营造林的方式改变钉螺孽生环境、降低钉螺密度、压缩钉螺面积、切断人畜接触传染途径、有效降低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率。规划在大别山片区纳入工程区范围的宿松、望江2个县内营造抑螺防病林5000公顷,其中2012—2015年实施3000公顷,2016—2020年实施2000公顷。

(2)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一种投入少,成效好的森林更新经营方式。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工程,使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物种结构趋于合理,森林 后备资源丰富,便于形成比较理想的森林群落,增强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封山育林工程按照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植被的形成、演替规律和阶段,灵活应用动态经营的思想,进行分类经营,逐步构建适合山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植被体系。规划2012-2015年期间,实施封山育林总面积46707公顷; 2016-2020年期间,实施封山育林总面积69270公顷。总计115977公顷。

表4-2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封山育林规划表

单位:公顷

统计单位

总计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2020年

 
 

合计

无林地和疏林地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无林地和疏林地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无林地和疏林地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无林地和疏林地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无林地和疏林地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无林地和疏林地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全省合计

115977

15470

100507

2435

9666

2235

9367

2000

9402

1800

9802

7000

62270

 

潜山县

8000

 

8000

 

1000

 

600

 

600

 

800

 

5000

 

太湖县

48000

11000

37000

1500

3000

1500

3000

1500

3000

1500

3000

5000

25000

 

宿松县

5400

 

5400

 

600

 

600

 

600

 

600

 

3000

 

望江县

2010

670

1340

335

 

335

 

 

335

 

335

 

670

 

岳西县

13900

3800

10100

600

1000

400

1300

500

1000

300

1200

2000

5600

 

临泉县

 

 

 

 

 

 

 

 

 

 

 

 

 

 

阜南县

 

 

 

 

 

 

 

 

 

 

 

 

 

 

颍上县

 

 

 

 

 

 

 

 

 

 

 

 

 

 

寿县

3535

 

3535

 

533

 

334

 

334

 

334

 

2000

 

霍邱县

1800

 

1800

 

200

 

200

 

200

 

200

 

1000

 

金寨县

33332

 

33332

 

3333

 

3333

 

3333

 

3333

 

20000

 

利辛县

 

 

 

 

 

 

 

 

 

 

 

 

 

 

 

(3)森林抚育

开展森林抚育是实现林业工作重心转移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片区要以国家在我省实施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为契机和基础,结合各类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改善森林生长条件,促进生长发育,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森林蓄积快速增长。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实施森林抚育总面积81088公顷;在2016-2020年期间,实施森林抚育总面积102006公顷。

 

表4-3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森林抚育规划表

单位:公顷

统计单位

合计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2020年

 
 
 

全省合计

183094

18333

19406

19856

23493

102006

 

潜山县

12000

1300

1300

1300

1400

6700

 

太湖县

33334

3000

3500

3500

6667

16667

 

宿松县

9227

1227

1000

1000

1000

5000

 

望江县

12109

1280

1340

1390

1460

6639

 

岳西县

21640

2340

2400

2500

2400

12000

 

临泉县

17000

3000

3000

3000

3000

5000

 

阜南县

 

 

 

 

 

 

 

颍上县

 

 

 

 

 

 

 

寿县

20332

1333

1333

1333

1333

15000

 

霍邱县

9000

1000

1000

1000

1000

5000

 

金寨县

15332

1333

1333

1333

1333

10000

 

利辛县

33120

2520

3200

3500

3900

20000

 
 

 

主要实施项目包括:

竹林抚育和提升。加强竹林科技示范园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引导,全面推广竹林丰产培育技术和钩梢等防雪灾技术。

油茶抚育和提升。通过实施油茶林除杂、垦复、施肥、高接换优等技术措施,将现有油茶林基地的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公顷均油茶籽年产量由600kg提高到1500kg。

杨树抚育和提升。通过实施杨树修枝、间伐、病虫害防治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技术措施,使杨树公顷均蓄积年生长量由6.0立方米提高到12.0立方米。

其它树种的抚育和提升。对国家和省重点公益林,通过间伐、引进乡土乔木阔叶树种等提升质量;还有杉木、松类的中幼林间伐以及针阔混交林培育等。

(4)城乡美化绿化一体化建设工程

城市林业已成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城市和城郊结合部林业发展,必将为城镇人居和工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环境,为大别山片区全面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规划以城镇、村庄绿化为重点,通过开展义务植树,加快城乡结合部的造林和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村屯道路、庭院、房前屋后绿化,广泛种植珍贵树种、经济林果,将农村居住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项目结合,并在12个扶贫开发县政府的驻地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活动,在各乡镇政府驻地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活动。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创建森林城市6个,森林城镇12个,建设森林村庄示范村24个,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47%,村屯绿化率49.62%。;在2016-2020年期间,创建森林城市6个,森林城镇18个,建设森林村庄示范村36个。

(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以建设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为主,重点实施以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2012-2015年期间实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工程,在2016-2020年期间实施四期工程,全面提高和完善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能力,有效保护大别山珍稀植物资源。争取将潜山板仓和岳西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省级重点工程,全面改善和提高扶贫开发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启动实施霍邱东西湖、安庆沿江(包括太湖、宿松和望江)和颍上八里河湿地保护二期工程,并启动颍上迪沟、太湖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将武昌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在2016-2020年期间,实施霍邱东西湖、安庆沿江和颍上八里河三期工程,启动淮河源头地区湿地保护工程,并实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扶贫开发地区湿地保护能力。

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该项工程主要结合国家实施的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皖西大别山地区开展大别山五针松、石斛和银缕梅等极小种群保护,并开展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补贴试点。

(6)生态安全工程

以建设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病虫害防治工程为重点,重点实施以下生态安全工程:

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主要以国家实施的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为主,加快推进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实施六安和安庆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完成生物隔离带建设200km;在2016-2020年期间,实施六安和安庆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完成生物隔离带建设300km,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地区森林防火预防能力,努力实现扶贫开发地区不发生较大森林火灾。

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病虫害防治工程。该工程主要实施以防治松材线虫、松毛虫为主,提高检疫御灾能力水平,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确保皖西大别山松林资源的安全。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实施六安(金寨、霍邱、寿县)和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病虫害防治二期工程,皖北地区杨树病虫害防治二期工程,皖北地区(与河南省交界的临泉县、阜南县、霍邱县)美国白蛾预防体系建设工程;在2016-2020年期间,完善提高皖北和皖西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基础设施能力,努力实现扶贫开发地区不发生较大病虫害。

二、产业建设

以林业产业振兴计划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挖潜改造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导,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之路,加快实施兴林富民工程,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繁荣林区经济,增加片区林农收入。

林业产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为:依托现有森林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制定林业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引导扶持和规范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大别山片区林业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1)林产工业产业基地

在片区农业生态区重点打造以阜阳市的阜南、临泉等县为发展重点的皖北地区中(高)密度人造板和多种板材相结合的林产工业基地。

(2)竹产业基地

实施竹业增效工程,按省政府《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并依据全省竹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笋用林、纸浆竹林、用材竹林、笋材两用林和生态公益竹林,重点加快潜山、岳西、宿松、太湖、金寨等竹子重点县竹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在金寨、潜山、岳西、太湖、宿松5个县完成新造竹林9707公顷、低改2万公顷,有效增加竹林面积,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在2016-2020年期间,完成新造林竹林12708公顷、低改2万公顷。打造以金寨、潜山等县为重点的皖西竹产业加工基地,建成大别山片区竹产业支柱体系。

(3)木本粮油产业基地

主要以建设油茶、大别山山核桃、薄壳山核桃基地为主。以潜山、太湖、金寨等县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基地。在大别山区以金寨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大别山山核桃基地;以阜南、颍上、临泉、利辛等县为建设区域积极发展薄壳山核桃基地。同时积极扶持一批国家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按全省油茶产业和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内容,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在金寨、潜山、太湖、岳西、宿松5个县新建油茶基地17600公顷,在金寨新建大别山山核桃基地1800公顷,在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利辛县等地新建薄壳山核桃基地2000公顷;在2016-2020年期间,建成油茶基地26773公顷、大别山山核桃基地3333公顷,薄壳山核桃基地900公顷。力争到2015年,使木本油料适宜地区实现1户1增收项目,到2020年,在适宜地区建成木本油料支柱产业体系。

(4)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

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发展特色经济林基地39583公顷,在2016-2020年期间发展56363公顷。在江淮丘陵地区建设枣、桃、杏、柿等水果基地;在霍邱、阜南等沿淮地区重点发展杞柳及加工基地;在大别山地区发展山茱萸、杜仲等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基地;以金寨、岳西、太湖为中心重点发展板栗基地。按全省经济林发展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在板栗适宜地区的金寨、潜山、岳西和太湖4个县通过抚育等森林经营措施,优化板栗品种,提高板栗单产,促进林农增收。

(5)优质苗木花卉产业基地

构建皖西、皖北两大产业区和沿江产业带的“两区一带”优质苗木花卉基地。大力培育优良观赏苗木和花卉,加快建成3个全国领先的优质高效苗木花卉示范基地。按全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以特色苗木花卉为抓手,重点建设皖北、皖西地区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在皖北和皖西地区各建1个苗木花卉交易市场,打造地方特色的苗木花卉品牌。力争到“十二五”,在特色经济林和苗木花卉栽培适宜地区实现1户1增收项目;到“十三五”,使适宜地区建成特色经济林和苗木花卉支柱产业体系。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发展优质苗木花卉基地13451公顷,在2016-2020年期间发展10592公顷。

(6)速生丰产林基地

立足于片区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林纸、林板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木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沿淮淮北地区、江淮及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地区三大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基地。同时积极扶持一批木竹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29424公顷;在2016-2020年期间,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32019公顷。

实施杨树产业建设工程,按省政府《关于加快杨树产业发展的意见》,并依据全省杨树产业发展规划,在扶贫开发皖北和丘陵地区的8个县,大力培育杨树原料林,全面进行低产林技术改造,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建设杨树丰产林18460公顷,使杨树林单位面积年生长量翻一番,每公顷蓄积年均生长量达到12立方米;在2016-2020年期间,建设杨树丰产林16211公顷,达到每公顷蓄积年均生长量达到15立方米的目标。
    (7)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在大别山区、江淮丘陵区积极发展林业生物质可再生清洁能源和后备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按全省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规划内容,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在金寨、潜山、岳西和太湖4个县新建2万公顷黄连木基地、盐肤木基地和省沽油基地;规划到2016-2020年,建成黄连木基地0.5万公顷、盐肤木基地0.2万公顷、省沽油基地0.4万公顷。

(8)林下经济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森林中的食用菌、蕨类、野山笋、茯苓、石斛等非木质林产品,推广林药、林菌等立体开发,加快发展皖北地区、大别山区森林蔬菜、药用植物和森林水果等有机食品,实行林菜、林牧、林农复合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施林下经济增收工程,按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县一产业”、“一乡一品”,该项工程主要在皖北和丘陵地区(8个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皖西地区(4个县)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及林产品采集。规划在2012-2015年期间发展林下经济面积39951公顷,使林农人均增收1000元;在2016-2020年期间,发展林下经济面积49936公顷,使参与林下经济的林农每年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0%以上。

表4-4安徽省大别山片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汇总表

单位:公顷

年   度

经济林基地 

林下经济基地

速生丰产林基地 

竹产业基地

苗木基地    

花卉基地    

其它

合计

95946

89287

61443

22415

20183

3860

 

2012

8770

9028

5891

2126

2866

381

 

2013

9768

9533

7947

2460

2877

501

 

2014

10090

10186

7813

2460

2947

511

 

2015

10955

11204

7773

2661

2847

521

 

2016-2020

56363

49336

32019

12708

8646

1946

 

 

(9)森林旅游产业基地

作为新兴产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逐步培育和形成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森林旅游人家、生态山庄等服务业为辅的片区森林旅游网络,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产品,实现森林旅游业系列开发。

实施森林旅游提升工程,按全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该项工程主要结合皖北湿地文明和皖西红色生态森林旅游区建设,着力提升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品牌形象,充分体现汤文化、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和徽文化在森林旅游中的定位和作用。适度建设狩猎场,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全力打造“森林人家”,全面提升片区县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开展皖西大别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2012-2015年期间将2个省级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并实施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大别山片区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水平。并开展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大别山片区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程。

三、科技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扶贫开发工作与科技推广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依靠先进的林业科技推广实施,才能提高林业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林业各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才能兴林富农,实现脱贫致富。

(1)林业科技创新工程

在大别山片区的每个市建设1个市级林业科技示范园;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加强国外林业新品种、新技术与新工具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强林业高效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对现有林业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和组装配套,结合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林业技术;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县和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推进林业标准化;建立森林认证、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等技术体系;推进林业新品种选育,加强林业新品种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林业科技与国际接轨。

(2)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在片区的每个市建设1个市级标准化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站及12个重点县林业科技推广站,并重点加强县、乡两级林业科技推广站的建设;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全县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县级主抓林业科技的开发和研究、制订林业技术推广方案和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乡镇级是开展技术服务的主体,全力开展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村级依靠“科技示范联系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来实现林业科技应用为全县林业经济发展服务。做到“四有”:县有专家、乡镇有技术员、村组有示范户、户有技术明白人。并充分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主动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进一步扩大推广面和实施成效。

(3)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建设工程

开展一批林业新优品种、树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组织实施急需实用林业技术、育苗技术、工程营造林技术、森林经营技术、综合配套技术等推广示范项目,规划推广面积275038公顷,使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优良树种、品种:建成以杨树、油茶、板栗、薄壳山核桃、大别山山核桃、茶叶、杞柳、晚秋黄梨、蓝莓等优良品种和刺槐、椿树、香樟等树种为主的各类推广示范基地94074公顷。

育苗技术:建成以推广杨树优良品种繁育、油茶容器苗嫁接、薄壳山核桃嫁接育苗、大别山山核桃优良品种繁育、国外松容器育苗、果树优良品种繁育等技术为主的各类苗木繁育基地3637公顷。

工程营造林技术:推广示范杨树丰产栽培、水平梯田整地造林、毛竹营造林、油茶丰产栽培、杨树多品系造林、国外松容器苗造林、农田林网多树种优化配置模式等先进工程造林技术34093公顷。

森林经营技术:推广示范杨树丰产经营、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竹林丰产培育、中幼林培育、杨树施肥、板栗低产林改造等森林经营技术96867公顷。

综合配套技术:组织推广示范油茶丰产栽培与复合经营、油茶深加工、板栗储藏及深加工、木材综合利用、杨树修枝新技术新工具等综合配套技术15000公顷。

其他技术:组织推广松褐天牛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31367公顷,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4)林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全面参加国家林业局林业信息化“金林工程”建设,以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林业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突破口,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各个环节的应用。建设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综合办公系统、森林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和专用网络。强化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

(5)林业教育和培训工程

一是开展片区各县各级林业部门领导干部、经营管理者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等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片区规划开展管理教育培训22400人次,其中近期(2012~2015年)9500人次,中远期(2016~2020年)12900人次。

二是开展农民的林业技术技能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林业科技示范户,为广大农村培养科技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林农。组织实施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的培训与建设项目,加强对现有2000个示范户的培训与技术服务。片区规划开展技能培训129550人次,其中近期(2012~2015年)57050人次,中远期(2016~2020年)72500人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新一阶段的林业扶贫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推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要坚持“省负总责、市促推进、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和“区域为重点、工作到村场(圃、站、所)、扶贫到户(职工)”的工作机制,实行林业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各级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林业扶贫开发工作,把林业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制定本县林业扶贫开发规划。各级林业部门均要成立林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实行林业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把林业扶贫开发目标管理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并坚持领导干部联系扶贫制度,加强定点扶贫工作,完善林业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帮扶措施落实到户。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衔接扶贫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切实抓好林业扶贫开发工作。各县要切实加强林业扶贫队伍建设,抓好项目实施,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二、政策保障

(1)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与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相衔接,逐步加大省级公益林的补偿力度。研究制定大别山重要水源保护补偿政策,争取国家建立大别山重要水源生态补偿制度,为保护大别山重要水源提供有力保障,并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

(2)建立健全林业财政补贴制度

建立林业扶贫开发地区林业补贴政策的普惠制,将扶贫县纳入造林、森林抚育、湿地保护、林木良种补贴范围,争取启动实施森林保险、极小种群野生、林机具、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试点补贴政策,并研究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补贴政策,为林农提供增收渠道。争取省级财政建立林业扶贫开发专项资补助金,专项用于扶贫县林业生态建设。

(3)制定项目投资倾斜政策

对扶贫县的长防林、退耕还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林木种苗、油茶产业发展等林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林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国有林场扶贫等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同等情况下优先安排林业扶贫县,并加大对扶贫县林业科技推广站、林业站等林业基层站所基础设施的投入。

(4)完善林业金融税收扶持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片区林业建设的贷款投入力度,完善贴息政策。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林业多种功能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建立面向扶贫县的林农小额贷款和林业中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融资业务。同时,完善扶贫县林业税费扶持政策,对林业综合利用产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育林基金,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

通过省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大别山片区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增加茶叶、油茶、核桃、桑蚕、蔬菜、水果、中药材、毛竹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

三、资金保障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以及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大别山片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整合林业扶贫项目和资金,强化县级统筹。政府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采取优惠的投资导向政策,充分调动当地企业和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扩大投资渠道。加强引进外地资金和技术的力度,开扩领域,群策群力,把工程做好做实,发挥最佳效益。

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渠道筹集:

(1)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林业重点工程。结合实施重点林业工程,在速丰林、能源林、经济林等基地建设中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为扶持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大别山片区各级地方财政也应给予适当的配套资金。

(2)招商引资、融资、贷款等。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政府及部门应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强化招商、融资力度,改善贷款条件,充分利用省内、省外两个资本市场,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吸引外资直接投资建设速丰林、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和大型加工项目等;大力鼓励、引导、吸纳国内非公有经济投资林木产业。

(3)宣传和引导社会办林业,全民办林业,引导和吸收社会公共资源。积极宣传和有效组织社会各界以投工、投劳等形式广泛参与,大力推进大别山区林业产业基础性建设。

四、机制保障

打好林业扶贫攻坚战,必须大力健全完善扶贫攻坚机制保障,为大别山片区林业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1)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巩固完善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全面深入推进配套改革,形成比较健全的林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林农增收致富体系和林权管理信息支撑体系。积极推进森林保险,将森林火灾、雨雪冰冻灾害、泥石流、重大有害生物等纳入综合保险范围,尽可能扩大保险覆盖面,满足林农需求,做到应保尽保。继续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特别是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推行免评估可循环的小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开展以农户为基础的授信评信工作。

(2)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坚持以促发展为核心,不断改善国有林场发展环境,增强国有林场发展能力。坚持以惠民生为重点,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生存条件恶劣和生活贫困问题,妥善解决现有职工养老保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

(3)创新林业扶贫机制

制定林业扶贫开发奖惩制度,对林业扶贫开发先进单位,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逐年增加林业扶贫开发投资。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林业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有机结合,坚持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集团帮扶,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各级林业部门制定对口扶贫工作机制,实行“对口一个县、主抓一个乡、联系一个村”的对口扶贫联系制度,以点代面,积极示范,全面推进林业扶贫开发工作。

(4)探索林业扶贫攻坚与区域合作的协同机制

结合林业扶贫开发重点,坚持“引进来、扶起来、赢起来”的合作机制,建立与周边经济发达省份的跨省共同扶贫协同机制,实现“共赢”的扶贫开发目标。并打破行政分割,开展县域与县域间的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资源先天相近的比较优势,实现林业产业联合开发,技术与市场资源共享,打造区域品牌,加快林业区域扶贫开发进程。

(5)探索林业扶贫投入增长机制

结合国家和省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县域林业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图文快讯
大棚黄瓜田间管理技术
5月18日中心核心专家组为实施规…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