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
![]() |
现在时间是: |
从小城镇规划看乡村生态美学
城乡生态美学包含城市生态美学和乡村生态美学。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细胞与细胞间质的关系,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造成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脱节。笔者尝试从小城镇生态规划的角度,以小城镇区域全局的概念和宏观与微观的空间视野范畴,探讨城乡生态美学尤其是乡村生态美学的深层次的体验和含义。
1 宏观视野———功能的美
城乡生态美学尤其是乡村生态美学不能简单侧重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因为,城市是由各相关要素组成的,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最经济的形式。大都市、城市、小城镇、乡村等作为完整统一的一个个整体,我们称为“城市场”,这些“场”感受磁性的作用互相吸引或互相排斥、互相聚集或互相分散,互相制约或互相关联。他们就如同一个个完整的细胞一样需要正常的新陈代谢,需要正常的运作。在城市运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水源、卫生、环境、人口、土地、行政建制、交通运输、历史文化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等。这些问题伴随着美学共同行进,只有当这些问题能进入一个和谐正常的轨道时,乡村生态美学的基础———功能美学才得以成立,而由此乡村生态美学的理念思想才得以发展。换句话说,乡村生态美学不能等同于一般美学的概念。美学是在对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哲学地思考人生世界,美学的本质就是哲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研究,而生态美学是被科技化的美学,其研究的是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人与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和谐关系。同时这些关系不能仅仅成为生态伦理及生态设计方面的部分,而更多考虑的是顾及生态后因此产生的美的体验和效应。
尽管当代各种活动对美学考虑偏少,但在所有真正的城乡体验中,形式和功能是分不开的,用沙利文喜欢的词来说就是“追随”功能。乡村的功能美有别于建筑的功能美,其是从宏观的视野折射出城乡的统筹配套协调,一种完整美、协调美、组织美。
完整的“城市场”承担着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为了保证城乡的健全、正常的运行,城镇规划当中有一种叫城乡正常运行保障体系规划孕育而生。这种保障体系除了给水、排水、电力、电讯、供热、燃气、环卫、防灾、物流、能源等工程保障系统外,还应包括城乡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系统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谈论的是文化、教育、体育、医疗、行政、商业等的规模、范围、布局。道路交通设施谈论的是道路、停车场、公共交通、加油站、客运站等的选址。只有当这一个个工程系统像齿轮和传送带连轴运动起来,整台机器才能正常运行。
江西省贵溪市鸿塘镇的整个地势较平坦,全镇围绕着镇政府向北向南辐射发展,政府周边商业贸易发达,市场交易频繁,行政办公云集,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北端小学在此附近,最西南端中学较远,交通设施紧随其旁(停车场),建设了2~3条大道(十字路或丁字路),既是内部道路又是过境道路,因为没有规划而无序发展,政府北端有一个杨塘村,村民沿着马路建设在无地的情况下,不断地向东侧纵深发展,以自己的方式呈院落留小径般排兵布阵,弃荒村建新村,但不准拆荒村,无人问津的破败不堪的宗祠见证着这一切。鸿塘镇没有河流穿过,几口水塘滋养家园边的农田耕作,一口古井被村民奉为神井,神井因长期提拉水桶的绳索摩擦而形成四朵花瓣状,地下水资源丰富,家家户户取井水饮用,无统一供水,也无统一排水,废水顺着沟渠自由地流向不知名的地方。鸿塘镇承袭着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风貌,农田穿插在村民院落之间,水塘依傍着农田,小乔木林、果园环绕包围着小城镇周边,镇政府对着的小丘陵被村民奉为“神山”而倍加呵护。就是这样的小城镇,考虑交通设施的需求,在东南端门户入口处规划了一处客运站和社会停车场。考虑市政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的要求,确立供电所位置,扩大邮电局规模,新增消防站场所。考虑其统一给水、统一排水,依据地势的要求选址水厂和污水厂。考虑公共设施的整体协调性,整治北端小学建设并增加一处南端小学,使南北侧小学平衡,扩大中学现有规模,利用其现有运动设施并在其东边建设一处体育馆。这些调整以期达到自身生态的正常运作,体现生态的功能美。
2 宏观视野———空间的美
乡村空间是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树木、水体等实体组成的外部空间。简单地说,村民生活的环境就是乡村空间,其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部分的迭加。人工环境是指乡村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等一切人工设施。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自然资源指土地、淡水、空气、食物、能源和原料等;地域环境指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条件。乡村空间有城市与城市间隙的空间,有小城镇的空间,有村落的空间,也有某一角落的空间。乡村空间生态的美含两种层面的意义,一种是城镇设计方面的点状三维空间概念;另一种是区域城镇体系方面的面状三维空间概念。乡村空间既是有形空间,又是无形空间。人们可以通过某一栋建筑物及其周边的环境,迅速对该建筑的空间美有一定的体验和看法。而乡村空间美就并没有那么直观,或许人们看10栋、20栋建筑都无法了解乡村的空间概念,直到看更多栋建筑的时候,人们才会对乡村空间的整体美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且也仅仅是了解而已。
城镇设计方面的点状三维空间概念,强调的是乡村内部某一群体范围内的整体美,突出的是城镇设计的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在世界各地能看到卓越的具有强烈空间美感的建筑,但很难发现美好的现代乡村空间,有时在不发达的村落才偶见原生态的自然的乡村空间,这种空间是优美的: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砂砾小径通向江西上清古村入口处,眼前顿时开阔,左旁一颗高高大大的樟树依着一口清澈涟漪的水塘;右旁一开阔的场地由数栋建筑围绕,其中一栋是为了纪念朱丹溪先生而建造的长庆坊,场地有两个出口,一处通向一座浮桥,另一处通向村民居住的小径。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空间。
鸿塘镇规划的空间结构形式是以带状的农业生态区和农业休闲区两大绿化生态区将整个镇区分成4个中心区,即3个社区和1个农业产业园区,3社区包括2个生活服务中心和1个商业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园区则是与高新技术相关的农业与工业的转换部。对于贵溪鸿塘镇的城乡设计应更强调的是文化保护和以文化为主轴的空间生态次序。一条文化主轴是荒凉待整治的宗祠、古井,与之联系的农业休闲区三者组成的文化空间程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演绎乡村完美的空间,保护整治宗祠与保护古井是人文景观的重点,农业休闲区是自然景观的反映。镇政府与其所对应的神山形成另一条文化主轴,轴线上通过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广场与广场周边的公共建筑共同勾画空间序列的变化韵律。这些都是空间的美、文化的美。另将已形成的商业街进行立面整治、改造、更新,创意具有内涵艺术的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形成建筑“轴”,这是历史上传统城市设计的轴。众多的“轴”交错纵横,编织成一组组轴线网。创造出丰富美感的人工轴线空间(图2)。
当然乡村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我们不希望建立过于理性的空间次序,充分体现空间的多样性,参与多种功能、多种活动,不同的时间体现不同的空间定义,使空间更具有活力使空间的多样性像生态的多样性一样,充分发挥乡村的原生态性。区域城镇体系方面的面状三维空间概念强调大城市自身生态美、小乡村自身生态美、大城市生态美与小乡村生态美的和谐。在乡村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研究中,有3种关键因素最能反映系统内部运动规律:人口、经济活动和土地利用。其中土地利用尤为重要,因为其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规模与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空间结构状况的实际反映。在当前乡村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的规律下,在乡村土地的调节和自净能力约束下,形成了特有的乡村生态土地美。同时乡村生态适宜性分析成为乡村生态规划的核心,乡村生态适宜性分析要求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这样就产生乡村生态适宜性美。乡村区域辐射范围广泛,土地利用的经济问题左右着现代城乡空间建设,土地的空间管制显得尤为重要,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乡村生态适宜性美的主要反映。利用土地的功能性质的划分可以剥离生态土地空间的整体性。在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到“4区划定”就是对土地的空间管制的某种方法。
在鸿塘镇生态规划中,也引入了生态适宜性的概念。对于镇区的4区,即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都作了具体的调整。目前在规划设计界,对于此概念只在摸索阶段。规划中的带状农业生态区和农业休闲区两大绿化生态区均作为禁建区,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规划界限外围周边的林地、果园也作为禁建区,控制保留。规划中的宗祠、古井、“神山”等具有历史风貌的文化景观作为限建区,限制其发展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规划中的除已建区外的地势较平坦,高差起伏不大的广袤土地作为适建区,可进行乡村建设管理。
3 微观视野———绿色的美
乡村生态美有别于城市生态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乡村生态美更原始、更自然化,其是山水化的“世外桃源”。这种美是基石美,是中国古典生态美的真实写照和文化意蕴的延伸。微观世界的乡村生态美是视觉的体验,色彩的刺激,一切绿色的素材都包括在这个世界里。当然,绿色素材指景观、园林、绿地等与绿色有关的一切生命物质。绿色素材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尺度单元,其表示一个局部整体,一个生态单元,着眼于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强调景观、园林、绿地等绿色资源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特征,将美观与生态同步,反映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环境世界。人们对于某一个形体或某一组形体,最初的知觉是“简化”的整体美(以个人的视觉当中理解的美为尺度),很难记起它的其他复杂的点缀符号或细部处理,甚至于一切看上去不舒服的形体。不管是一座倾斜的塔,还是一堵扭曲的墙壁,都会在知觉中产生一种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的结构的倾向,捕捉整体的美感。这种视觉的美正体现了微观世界的绿色的美。
鸿塘镇景观方面通过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围、透疏理整体效果。乡村通过形式、构成、体形、材质、色彩之间的协调、呼应、变化与对比,形成良好的总体美学效果。园林方面考虑环境小品从亭榭、水塔到雕塑、座椅、灯具乃至台阶、铺地等。例如花坛的边沿、树木的围堰、庭院的布石及楼前有意加宽的台阶,都为村民提供休憩的角落。围合性、领域性、依托感是提供可坐性或滞留性的重要条件。在园林小径,适当开拓一些凹形空间,围以绿篱、栏杆,或用座椅、坐凳自身形成围合、半围合空间,都能构成宜人的滞留环境。而灯具应结合滞留空间和人流路线,给予适当的布置。雕塑与水空间的结合、静态的倒影、动态的水声,都令环境增添生气与情趣,尤其是雕塑在环境中的尺度需比例恰当。
根据鸿塘镇的地质地貌、环境特点、功能定位、景观组织及村民心理,因地制宜、适地植树,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以构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原则,进行不同的平立面造型组合,展现层次、质感、色彩、季相、图案等的变化。绿化植物配置要求整体协调,常年显绿,乔木应规整统一,灌木和谐生辉,避免纷杂无序。乔木类选用扁桃、人面果、胭脂木、白兰花、大花紫薇、大王椰、蒲葵、丛生鱼尾葵、台湾相思、蒲桃等;灌木藤木类选用朱槿、黄素梅、洒金榕、福建茶、叶子花、九里香等;地被植物类选用螃蜞菊、马尼拉草、大叶油草等。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 |